趁“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东风,东莞人才新政的首次出省推介在英雄之城武汉赢得开门红。10月28日,“莞聚英才 汉动未来”2025“名企名校行·校园东莞日”活动在武汉大学盛大启幕。这场东莞10月中旬出台系列人才新政后的首次跨省引才行动,携120多家企事业单位、超4000个优质岗位,最终收获2975份简历,与541名英才达成初步意向,现场成功签约59人,以丰硕成果验证了新政助力跨省引才之效能。

新政赋能:从“真金白银”到“精准滴灌”
“是人才,进莞来!”武汉大学推介会上,东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黎军的致辞掷地有声。这句口号背后,是10月接连出台的《东莞市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等五大新政的强力支撑。
新政首次构建“认定+专家评定+举荐自评”三维评价体系,让产业“定义”人才;推出“优才卡”分层服务,为A-F类人才提供安居、医疗、教育、政务全链条保障;更试点“补改投”财政支持模式,对青年科技创业项目最高资助100万元。
“这些政策不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东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专场是新政的“首场路演”,其成效直接印证了政策的吸引力。数据显示,企业招聘岗位中年薪50万元以上的超20个,20万元以上的达数百个,政策红利正快速转化为人才吸引力。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方面,博士人才初步达成意向7人,体现了新政对顶尖人才的集聚效应。
在武汉大学专场活动的城市推介环节中,黎军向座无虚席的学子们细数新政亮点:“从最长15天的免费住宿,到最高500万元的购房补贴;从青年科技创业项目最高100万元资助,到创新科研项目千万元级支持,我们力求为每一位选择东莞的人才提供从落户、安居到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的全链条保障。”这番话引发了现场阵阵掌声。

“去年走访东莞时,我就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坚实的产业基础、蓬勃的发展动能和优越的城市环境。如今东莞出台如此力度空前的人才政策,更让我们看到这座城市求贤若渴的诚意。现场收到的2975份简历,就是学子们用脚投票的最好证明。”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屈文谦说。
第二站进阶: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布局”
继9月桂林秋招首战告捷后,武汉成为东莞“百万英才汇南粤”秋招的第二站。与首站相比,此次活动在引才质效上实现显著提升:不仅简历数量可观,更在人才层次上实现突破。1538名硕士、19名博士投递简历,541人达成初步意向,标志着东莞引才工作进入量质齐升的新阶段。
本次武汉专场活动在引才规模、质量与深度上均实现了全面跃升,标志着东莞引才战略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布局”。在引才阵容上,参会单位矩阵更为庞大,涵盖了7家国企央企、42家事业单位、15家上市企业及26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引才梯队,强大的企业阵容共同收获了2975份简历。在人才结构上,岗位需求显著高端化,博士、硕士需求岗位大幅提升,研发、算法、工程类核心职位占比超过70%,精准呼应东莞“8+8+4”产业体系对高精尖人才的渴求,这一策略成功吸引了1538名硕士和19名博士投递简历,并最终与541人达成初步意向。在校地合作上,关系更为深入,活动现场东莞与武汉大学签署了《共建“人才引育示范基地”合作协议》,这不仅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埋下伏笔,更以59人现场签约的丰硕成果,为本次系统性引才行动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

“从桂林到武汉,东莞在‘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中的两次创新之举,正在从‘单点试探’转向‘系统布局’。”一位参与了活动的东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理性地给出了自己的分析:“59人的现场签约人数,特别是在硕士层次实现19人当场签约,显示出招聘效率的大幅提升。”
招聘会现场设在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副馆,下午2点刚开场,各个展位前就排起了长龙。先之科半导体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的人事专员郭秀玲忙得不可开交,她所在的展位前排队的学子一直蜿蜒到场馆门口。“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上市后备企业,我们今年刚成立博士工作站,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今天已经收到博士简历3份,硕士简历86份,与12位硕士生达成初步意向。”郭秀玲兴奋地表示。

不远处,东莞市不凡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夏令亲自坐镇招聘,他的颠覆性招聘理念吸引了不少学子驻足。“我们愿意为武大学子提供足够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发展空间。首次进入985高校招聘标志着我们企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我们希望能引入具有颠覆性创新思维的人才。”郑夏令说。一个下午,他的展位就收到了超百份硕士简历。
镇街取经:从“跟随出征”到“主动探索”
此次武汉之行,不仅是市级的战略推进,更成为镇街人社分局的“实战课堂”。长安、寮步、道滘、沙田、谢岗等镇街主动组团参与,探索个性化引才路径,并取得实质性成果。
长安镇携vivo、小天才等知名企业参会,其中不乏年薪50万至100万元的优质岗位,并举办城市人才品牌推介会,展现“镇级引力”;沙田镇通过政策咨询专区、面对面答疑,实现“精准对接”,现场成功签约15人;谢岗镇则聚焦“银瓶智造”产业特色,向自动化、新材料领域人才伸出橄榄枝。

“市级搭台,用人单位与人才唱戏,不仅让引才更接地气,也进一步验证了分局助企引才工作新机制的实战效能。”寮步人社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往武汉之前,寮步人社分局以“大数据+脚底板”的模式,梳理出了一批与武汉地区高校匹配度较高的企业进行精选,最终带到了活动现场。“我们镇15家企业共收到简历347份,其中,硕博简历197份,初步达成意向78人,现场成功签约12人,这样的成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该负责人说。
谢岗镇人社分局的工作人员则不停地向过往学子发放《银瓶智造空间》宣传册,详细介绍谢岗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规划。“很多学生原本对谢岗不太了解,但通过我们的介绍,对这座‘生态工业新城’产生了浓厚兴趣。”工作人员表示,一个下午发放了200多份宣传材料,有的企业一下午收到了近百份硕士简历。
校地合作扩圈:从“零星合作”到“生态共建”
武汉专场的深层意义,在于开启了东莞与华中高校圈的深度联动。校政企座谈会上,湖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代表纷纷建言,提出“招聘信息精细化”“校地合作前置”等建议。
值得关注的是,东莞与武汉大学的合作早已埋下伏笔:武汉大学东莞研究院、水乡储能技术研究中心此前已落地运营,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升级为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此次武汉专场活动上,武汉大学与东莞市政府《共建“人才引育示范基地”合作协议》的签署及揭牌仪式,标志着校地合作从“项目合作”迈向“生态共建”。
“这座示范基地将成为连接武汉智慧与东莞制造的金色桥梁。”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屈文谦在活动致辞时表示,此次专场活动,不仅武汉学子对东莞的一次全新认知,更是校地合作深化的新起点。
校政企座谈会上,高校代表们的发言干货满满。武汉纺织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处主任黄倩用数据说话:“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在莞就业实现‘逆势增长’,仅今年就有200多名学生到东莞就业。”

华中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老师甘圆圆则分享了学校的育人理念:“我们正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国家高精尖科技产业,这与东莞众多优秀企业的志向不谋而合。我们将秉持‘强引领、强服务、有组织、精细化、高质量’的理念,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武汉工程大学招就处主任杜娟补充道:“广东是我校毕业生省外就业首选地,且赴东莞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我校在化工、材料等领域的传统优势,与东莞的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温情引才:超越“真金白银”的城市温度
在薪资待遇和人才新政的赋能外,企业同样以人文关怀增色。广东中图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罗薇动情分享“武汉学生真香”的体验,坦言公司内武汉毕业生踏实肯干,一位华科硕士已成为技术带头人。“这次我们最终遴选留下了27份简历,其中22份为硕博简历,正在进行进一步对接,这种‘以才引才’的效应正在持续发酵。”
学子的反馈同样令人动容。来自贵州大学的研三学生陈莎莎专程坐高铁赶来参加招聘会,她的目标明确——成为一名东莞教师。“我知道东莞对印江有教育帮扶,印象很好,而且我男朋友在东莞定居,我很坚定地想考过去。”她提前做了大量功课,对在东莞发展充满期待。

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陈楚熙准备了20份简历,他对东莞的制造业基础非常认可:“今天看到的很多企业都挺中意。”他与女友郑钧霞一同前来,并透露有非常强烈的在东莞安家的打算。“她已在东莞工作,这两天专门从东莞过来‘监督’我,让我来参加招聘会。”陈楚熙笑着说,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邓慧鹏在湖南长大,对广东、对东莞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如果有合适的岗位,为什么不去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的想法代表了现场许多学子的心声。
迈向下一站:从“武汉梧桐”到“浙大求是”
武汉专场的余温未散,东莞的引才列车已驶向下一程。根据计划,11月21日至25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将走进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宁波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六所高校,开启更大范围的揽才行动。

“武汉的经验将为后续活动提供范本。”东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975份简历中超半数硕博简历的成效,证明了我们引才策略的有效性。东莞正构建‘政策—活动—服务’闭环,推动人才与产业从‘双向奔赴’走向‘深度共生’。”
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的一系列活动将由东莞市委、市政府和韶关市委、市政府共同承办,首站将于11月21日下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体育馆拉开序幕。招聘活动对参会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招聘岗位年薪不低于8万元,需提供真实、无歧视性条件的优质岗位,且岗位需求应与院校专业设置相匹配。
这种“N城联动”的模式,正是对武汉专场成功经验的复制与升级。通过多城市、多高校的联动招聘,东莞正在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高效的人才引进网络,为“8+8+4”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注入智力动能。
从桂林到武汉,再到即将启航的浙大,东莞以一次次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叩门”,书写着湾区时代“聚才兴业”的生动答卷。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引才之旅中,东莞正用行动证明:这里不仅是制造名城,更是人才沃土;这里不仅有产业机遇,更有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