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不受控制地剧烈扭动,每一次服药后都陷入“失控的舞蹈”,17年来,58岁的李阿姨饱受帕金森病的折磨。最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下,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精准治疗与调控,为李阿姨的痛苦按下了“暂停键”。
17年前,李阿姨被左手颤抖、动作迟缓困扰,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在后续治疗中,她定期在神经内科陈仰昆主任团队门诊复诊、调整用药,病情一度保持稳定。
但7年前,药物引发的“异动症”打破了这份平静:每当帕金森病药物发挥作用,她就会出现全身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且帕金森病药物导致的异动症随时间推移愈发严重,给李阿姨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为精准破解李阿姨的病情困境,神经内科陈仰昆主任团队与神经外科刘小红主任团队联合启动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梳理了两点核心问题:首先,现有药物治疗方案已达瓶颈,单纯调整药物及剂量难以实现症状改善;其次,严重异动症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的主要障碍,既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又造成日常生活能力的实质性受损。
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团队首先联合对患者李阿姨开展全面病情评估,随后从长期管理病情的角度深入研讨,最终达成共识:建议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术优先干预并解决“异动症”这一关键问题,此次选择在苍白球内侧部(GPI)核团进行植入,该核团具有直接且强大的抑制异动症状的作用,还可帮助帕金森患者控制“抖、慢、僵”等症状,是这个患者的最佳靶点。
这一决策不仅让李阿姨的治疗正式迈入新阶段,更成为其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术后初期,李阿姨服药后仍存在身体不受控扭动的情况,症状未立即改善。这并非手术失败,而是脑起搏器还未开机。一般术后需等待2-4周左右,待植入电极区域的脑水肿消退后再进行开机程控,以确保参数调节的准确性。
但因李阿姨的异动严重,为尽快缓解患者的痛苦,经过综合评估,决定提前开机。术后第二天,医生团队根据影像数据重建生成可视化脑部核团及电极植入位置,可以精准选择刺激靶点。

随着脑起搏器启动,开始电刺激时,李阿姨原本因异动不停舞动的身体瞬间安静下来。如今不仅摆脱了异动症的困扰,运动能力也显著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大幅改善。这让李阿姨和家属欣喜不已,也意味着她除了药物治疗还有神经调控这一新的治疗方式。
陈仰昆主任补充道:“此次提前开机是特殊情况,后续还需定期随访,根据李阿姨的疾病进展、症状变化持续优化神经调控参数,真正实现‘量身定制’的长期治疗,让疗效更稳定、更持久。”
什么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刘小红主任介绍,脑深部电刺激术是运动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治疗选择。其经典适应证是针对病程五年以上、出现药物疗效减退或严重运动并发症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此外,该技术也被证实对梅杰综合征(Meige综合征)具有明确疗效,并在难治性药物成瘾及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江耿思副主任医师表示,出现严重异动、药物维持效果缩短的患者,经过详细的手术评估后,如符合手术指征,可选择DBS手术。该手术是一种专业的神经调控治疗手段,能根据患者不同状况精准刺激相关大脑特定神经核团,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