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牛墩医院|名医韦明锋:医路无问西东,坚守见证初心
东莞+ 2025-10-31 15:01:34

从广西山村到非洲大陆,从黄浦江畔到天山脚下,韦明锋医生的行医足迹跨越万里。他的专业方向随着基层医院的需求几经转换,从普通外科到神经外科,再回归普通外科。每一次转变,都践行着医者的赤诚与担当。从1997年起,近三十载医路人生,他用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基层医疗故事。

命运指引:机缘巧合踏上的医路

“我从小梦想研究无线电,从未想过会穿上白大褂。”韦明锋坦言。命运的转折发生在高考期间——持续两天的高烧让他重新思考人生方向。在家人建议下,他在志愿表上补填了医学专业。这个偶然的选择,为他开启了行医之路。

他的职业生涯写满了“最”难忘的地理印记:在广西从事普通外科近十年后,2006年,他与同是医生的妻子辞去稳定工作,来到经济发达的珠三角;2009年,被选派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进修神经外科;2010年,远赴非洲塞舌尔进行医疗援助;2015年,又奔赴新疆喀什支援半年。

“每一次经历都是与不同地区的同行交流,既开阔眼界,也丰富阅历。”更难得的是,他的专业方向始终随着患者需求调整。面对从神经外科回归普通外科的转变,他淡然道:“在基层医院,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专注什么。”

生命抉择:五分钟创造奇迹

回顾近三十年的行医生涯,韦明锋对十多年前的一个夜班始终记忆犹新。那晚,一名双侧气胸患者被紧急送来,肺组织压缩超过80%,处于严重缺氧、躁动几近昏迷的危重状态,生命悬于一线。

“常规治疗需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但手术需要时间,患者躁动不配合,很可能在准备过程中就失去抢救机会。”在千钧一发之际,韦明锋果断决定采用大针头穿刺胸腔,连接输液管置入无菌生理盐水瓶中,现场制成简易闭式引流装置。

“就这样,不到五分钟完成双侧穿刺,配合给氧,患者缺氧状况迅速缓解,最终痊愈出院。”这次成功的抢救,让韦明锋深切体会到“医者所为的意义所在”。他感慨道:“若当时稍有迟疑,遵循常规流程,结局恐怕截然不同。”

然而,医路漫漫,并非总是铺满成功的喜悦。韦明锋同样经历过“最艰难的时刻”。“既然选择穿上白衣,便注定负重前行。压力再大,总要有人扛起这份责任。”

“每一次化险为夷,都是对技艺与意志的双重考验。”他从岁月中领悟到最珍贵的一课是:为医不易,为外科医生更艰,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外科医生最难。

信念坚守:在压力中砥砺前行

谈及医生这个职业,韦明锋有着深刻的理解:“‘医生’意味着生命之托,责任重于泰山。”他认为,医学的局限性与患者的高期待是个矛盾体,“如何平衡对待”是他看待生命与健康的重要视角。

在理性诊断与人文关怀之间,韦明锋找到了平衡点:“理性诊断是对病患治疗的负责,人文关怀是对患者的尊重,关爱,理性诊断与人文关怀并不矛盾。”

在神经外科工作时,他承受着双重压力:“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很高,病情危急又必须争分夺秒,很难有充分沟通时间。”面对职业的压力与情感消耗,他坦言数十年保持初心确实不易,“医生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业余时间,他通过运动“充电”,而最重要的支持来自家人,“尤其是同为医生的妻子”。

对于年轻医生,他寄语道:“医生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但也富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在医疗领域,只要够努力,普通人也能做出成绩,这是很多职业不具备的。”

韦明锋用近三十年的坚守,诠释着基层医生的担当。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从事哪个专业,他始终秉持“生命之托,责任之重”的信念,在平凡的医疗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医者人生。

【专家介绍】

韦明锋

副主任医师,普外科副主任。

专注于普外科与神经外科领域,具备深厚的理论造诣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曾在三甲、二甲医院工作多年,先后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进修。

2010年赴非洲塞舌尔共和国维多利亚医院援医一年,2015年赴新疆喀什援医半年。

文字:记者 刘召 实习生 何卓琳 图片:医院供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