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工程交融,传统与创新碰撞,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智能医疗新时代。10月23日,广东医科大学携手华为公司举行“AI+智慧医疗”创新班暨鸿蒙应用开发微专业开班仪式。此举标志着学校在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新医科建设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为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构筑全新平台。

当前,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重塑医疗健康产业格局。面对医学人才素质能力的新要求,广东医科大学坚持“医工融合、创新引领”的发展路径,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医科大学与华为公司的战略合作已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自2024年10月双方启动“广东医科大学-华为医学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项目以来,已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学校先后建成“智慧健康实验室”,揭牌“数智医疗健康联合创新天工实验室”,投建“AI算力机房”,成功获批校本部首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并入选“华为鸿蒙和昇腾产教融合育人基地白名单”。

广东医科大学-华为医学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华为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布局的首个医工融合领域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构建“硬件支撑、软件开发、资质认证、产业对接”四位一体的创新育人生态,培养一批“软硬一体、医工交叉”的卓越创新人才。
创新培养: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创新班
立足“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核心方向,聚焦医学信息化、数字医疗、智能诊疗等关键领域,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医学、工学、信息学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具备AI基础能力、医疗场景理解能力、产业实践与创新转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遵循“基础-融合-项目-实践”四阶段教学路径,涵盖AI算法与编程、医学数据挖掘、智能诊疗系统设计等核心模块,创新采用“主修+辅修+专项项目”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导向能力和场景化解决能力。
创新班面向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五个特色本科专业,通过多专业融合选拔与个性化分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医疗发展储备复合型专业人才。
资源整合:搭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创新班充分整合华为ICT学院、鸿蒙智慧健康中心、广东省数智健康医疗工程技术中心、广东医科大学天工实验室等校内外优质资源,联动松山湖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AI与心脑血管工程湾区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打造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项目共研、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校企协同机制,学生将参与企业真实案例教学,深入科研训练营、AI临床辅助决策系统设计、智慧医疗产品原型开发等实践项目。
创新班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张元亭等顶尖专家,同时引入华为、神州医疗等行业导师和校内教学骨干,形成“学术引领、产业支撑、教育赋能”的三元导师体系。
展望未来:培育智慧医疗时代新人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石明表示,此次创新班与微专业的开设是学校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新医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他指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医学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深化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的‘广东医科大学-华为医学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实现科研平台、算力资源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升级。”他还寄语学子,要努力成为跨界融合的引领者、校企协同的践行者和智慧医疗的推动者。
华为企业导师代表梁志强表示,华为将持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共建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生态,以前沿技术案例和实践平台助力学生成长,为数字医疗、智慧健康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仪式上,广东医科大学为校外指导教师颁发聘书,为创新班与微专业学员代表颁发证书,标志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此次广东医科大学与华为的深度合作,不仅为医学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也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科技创新和智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