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檐铃丨陈丹玉:清华路的晨昏
东莞+ 2025-10-30 16:22:45

清华路,这名字听着书香袅袅,可日子在这里,却熬成了浓得化不开的烟火气。它就卧在小区北门外,不长,却装得下人间百味。每日里,市声蒸腾,活色生香,像一锅文火慢炖的老汤,咕嘟着寻常百姓家的日子。

清华路一日的光景,是从天色未明时便铺陈开的。

最早醒来的,是那些路边摊。天还蒙着一层灰蓝的纱,他们便推着车,叮叮当当地来了,在南国湿润的空气里,支起一片温暖的江湖。摊主们南腔北调,带来的吃食却是满汉齐备——蒸笼里冒出的白汽裹着包子的香,油锅里炸物的滋滋声伴着葱花的焦香,这一切在晨雾中交织成最诱人的交响。赶早班的年轻人,睡眼惺忪地停下,要一个热气腾腾的糯米鸡,摊主麻利地包好,递过来时还不忘叮嘱一句:“小心烫啊。”那份暖意,从掌心一直传到胃里,也仿佛瞬间熨帖了尚未完全苏醒的灵魂。

待晨曦初露,天光像稀释了的蛋花汤,暖暖地泼洒下来,卖土特产的摊子便加入了这清晨的合唱。那个卖花椒的四川汉子,是其中的一个固定音符。他的花椒堆得像两座小山,青的麻香锐利,红的醇厚沉郁。他就在那花椒堆上,插一块硬纸板,用粗粝的笔迹写着价目。自个儿呢,常叼着一支烟,眯着眼,不吆喝,也不张望,安静得像尊雕像。那神情,好像生意是次要的,看这清华路上渐起的、滚滚的人间炊烟,才是正经营生。有熟客来了,俯身蹲下,自己拿个碗,装满,手机凑到旁边的二维码上,“嘀”一声,便算完成了一场默契的交易。

最牵动人心的,是角落里的那位阿婆。她怕是有七十多,快八十了吧,背微微佝偻着,像一张饱经风霜的弓。每天,她就挑着一小担时蔬来。那担子,是旧的,泛着油润的光。菜,是极新鲜的——翠滴滴的青菜还带着晨露,短小而壮实的青瓜顶花带刺,油亮亮的紫茄子泛着健康的光泽。阿婆卖菜不用秤,青菜一簇一簇地捆好,青瓜、茄子按根卖。菜摊边,安静地躺着一张过了塑的、边缘有些磨损的微信收款码。“自家园子里的,吃不完。”她说话时,脸上的皱纹会舒展开来,秋菊一般。我常常在晨曦中看着她分拣蔬菜,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颤抖却专注地将每一根菜理得整整齐齐。那双手,曾经抚摸过多少春夏秋冬啊。

低矮的手工面条店里,那位河南大哥的笑声,是清华路上一道爽朗的风。自打这小区有人烟起,十四年了,他就在那儿,守着他的面粉、他的擀面杖,不急不躁。他的面条有细如发丝的,有宽如韭叶的,还有各式饺子皮。那皮子,被他揉得柔韧滑嫩,透着面食本身朴素的香气。我常去买大圆皮,他见了,总要憨厚地一笑,打趣道:“买大圆皮的,不是没时间细致包饺子,就是没耐心!”我也总是回他:“我呀,两样都占全了!”接着,便是我们一阵心照不宣的“哈哈哈”。那笑声,能穿透满是面粉的空气,落在案板上,也变得软乎乎的。

上午九点多光景,快递点的卷帘门“哗啦”一声升起,一天中最忙碌的节奏便开始了。主事的是一对九零后的小夫妻。女孩利落,梳着简单的马尾,在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裹间穿梭,按号收放,有条不紊。男孩瘦削,话不多,默默地负责搬运那些沉重的包裹。有一次我听见女孩对男孩说:“你先吃早饭,这几个我来。”简单的对话里,藏着相濡以沫的温情。他们不娇不媚,专注于每一个快递的收、放、送,那专注的神情,让人感到踏实。

干洗店的老板老莫,是广西人,总在九点整准时开门。在清华路,他是个“老资格”了。他早年学过裁缝,如今便重拾旧艺,顺带为邻里修改、修补衣服。他头顶的头发已有些稀疏,初见时,大家都以为是位六零后的老师傅,后来熟稔了,才知道竟是同龄人。“这手艺快要绝迹喽,”他一边踩着缝纫机一边说,“但是街坊们需要,我就一直做下去。”缝纫机哒哒的声音,像是清华路的心跳,平稳而持久。

日头走到正午,清华路短暂地安静下来。那家做肠粉和生滚粥的店还热闹着,这里是附近打工者、快递员、的士司机的“家餐厅”。福建籍的老板话说得实在:“大家都是养家糊口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不容易。”老板娘在一旁默默地忙碌,两鬓已悄然爬上了白发。偶尔得闲,她会望着门外发呆,轻声说:“等娃们大学毕业,就回老家盖间新房。”瓦屋上那一缕缕无形的炊烟,费尽了他们大半生的心力,所求的,无非是养儿育女,成就儿女一个看得见的好未来。

当日影西斜,晚霞如打翻的胭脂缸,染红了半边天,卖臭豆腐的男人便撑开了他的大伞,支起了油锅。那特殊的“异香”,成了黄昏清华路最鲜明的招幌。我的丫头极爱他家的臭豆腐,我下班路过,常会顺带一碗。“多放点香菜,”丫头在电话里叮嘱,“知道啦,”我笑着回应。那男人话不多,只是专注地翻动着锅中那些黑得油亮的豆腐块,晚霞的光落在他脸上,照亮了额头上被岁月刻出的波纹。

华灯初上时,卖肉的福建籍夫妻,已在店门口的屋檐下,摆开了小方桌。两人对坐,男人常常斟一杯淡淡的酒,女人陪着,说些家常里短的闲话。灯光为他们镀上一层柔和的边,那情意,无需多言,尽在无声的对望与陪伴里。于他们而言,世间的一切繁华与喧嚣,都抵不过这一刻的家人平安,灯火可亲。

这些清华路上的平凡人,用各自的双手,守护着生活最本真的尊严与诗意。卖花椒汉子的淡然,阿婆的坚韧,面条大哥的乐观,快递夫妻的勤勉,老莫的坚守,小吃店老板的付出,臭豆腐摊主的专注,肉铺夫妻的相守——每一个身影,都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夜深了,清华路渐渐睡去。但明日晨光微露时,这里又将开启新的轮回。这条路见证着最朴素的梦想,最踏实的付出。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在这书香与烟火交织的清华路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清润如新,每一段忙碌的时光都饱含深情。原来,最深沉的散文,就写在这寻常巷陌间;最动人的诗篇,正藏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的心里。

文字:陈丹玉 制图:郑伟华 编辑:沈汉炎 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