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新语丨杨晓敏:刘帆小小说《十七颗树》鉴赏
东莞+ 2025-10-30 16:22:31

《十七棵树》令人想起理想。

刘帆和他的小小说,引起文学界的注意,一方面是他的文学理想和扎实的文学事业,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他的“不同”在于他的作品并不带有说教,但是一读下去总感觉携带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学魅力。通过他的作品指向和艺术感染力,我们看到了民族和时代永远不过时的国人精神。他以冷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力,总是出乎意料地书写人们容易忽略或迷失的主题,尤其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他温和又理智地提醒人们,应该怎样培植我们的骨骼和令人敬仰的民族精神内核。他的小说叙事,隐性与显性并行,诗性和故事并重,省简流畅却绵里藏针,感人至深却又文风干净利索,在众多小小说作家中显得别具一格。

读《十七棵树》,令人想起人类几千年的历史。

这部历史实际上是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历史如此,就是当今时代也是如此。人类当然需要和平,和平也是历史和时代的主题。但是,为了和平,就不得不正视战争和战争带来的威胁与破坏力;要捍卫和平就必须制止战争;要制止战争,必然要有遏制战争的机器;这个机器某种意义上就是军事实力。军事实力不单是军人和武器,还有这支军队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军队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防力量,而人类灵魂的塑造无疑需要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品格。《十七棵树》就讲了一个革命理想代代传承的故事。它悲怆,却又令人感到振奋和温暖,所以,让人读后过目不忘、印象深刻,文章处处洋溢着革命理想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它诠释的红色基因、革命理想和松树品格,是人民江山万古长青的基石。

因而,这篇小说的中心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可以说,从《十七棵树》的构思到最终成型,作品的选材非常讲究,讲述的故事非常典型,凸显的故事核非常鲜明。“十七棵松树”本是一幅令人沉重的革命历史画卷,是革命英雄主义的不朽史诗,但是因为革命后继有人,又让人看到了“我”和“古力”继承先辈精神、继续捍卫胜利果实的坚强决心。可以说,红色故事、红色史诗、红色精神永不过时。这里面涉及人的理想与追求,涉及到小小说的重构和生命力,由此可以看出刘帆不满足于当前小小说的状态,希望通过亲身实践,将长篇革命历史叙事碎片化、小小说化,用小小说的独特形式来精心讲述理想主义和精神情操,进而传承革命精神,重塑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我”和“古力”以及“十七棵松树”身上,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是那么大公无私,是那么真实、清晰、饱满,不但具亲和力,而且十分接地气。只要理想和精神在,生命力就会如松树一样郁郁葱葱。

文字:杨晓敏 编辑:沈汉炎 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