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中出现的景象,如今在东莞滨海湾新区活灵活现。秋日的伶仃洋畔,一群白鹭从头顶掠过,落在不远处的草丛中啄食鱼虾。“搁十年前,这儿全是垃圾,风一吹臭十里,鸟影子都见不着。”观鸟摄影爱好者孙永林常常与同伴一起,扛着摄像机和望远镜,捕捉空中飞翔或在河滩上行走觅食的各种鸟类倩影。

作为东莞唯一的滨海片区,滨海湾新区曾因工业污染、垃圾倾倒沦为“生态痛点”。如今,这里已集齐黑脸琵鹭、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5年8月交椅湾更是入选广东省首批“美丽海湾”。这场从污染海岸到生态绿洲的蜕变,鸥鹭回归征途里藏着东莞海洋生态保护的创新密码。
滩涂蝶变美丽海湾
每当潮水退去,陈锦荣踩着自制的木滑板在滩涂上清理垃圾。黑色的雨靴、橙色的救生衣倒映在海面上,木滑板上的竹篓里,堆满了垃圾。

陈锦荣是土生土长的虎门人,在他的记忆里,交椅湾曾是“噩梦”。上世纪90年代起,工业污水与生活垃圾随河涌涌入海域,“渔船靠岸时,螺旋桨能卷起半米厚的垃圾,根本动不了。”2018年新区组建环保作业队时,他第一批报名,“打了一辈子鱼,不能看着海毁了。”
初期的清理堪称攻坚战。沉积十余年的垃圾混合着淤泥,一兜能有上百斤,陈锦荣一天下来手累得举不起来。为了啃下硬骨头,环保团队创新方法。涨潮时,大家驾船清理开阔水域;退潮后,踩着木滑板深入浅滩,针对南风天激增的水浮莲,专门开辟莞深交界处的拦截线。
经过不间断地治理,交椅湾近海区域的存量垃圾,基本上被清理一空。只有南风天时,海面会有大量的水浮莲。为了保持海面清洁,他们逐步扩大清理范围,远至伶仃洋莞深交界处。

如今的交椅湾,水面已难觅成片垃圾。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滨海湾累计清理水域垃圾超过700吨,交椅湾近岸海域水质已基本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2025年8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第一批广东省“美丽海湾”,东莞滨海湾新区交椅湾成功入选,成为东莞首个省级“美丽海湾”。
“你看,这鱼跳得多欢!”陈锦荣指着船舷边跃出的银鲳鱼,语气里满是骄傲。这位土生土长的海边渔民,如今最爱做的事就是带着孙子来海边,“让他看看爷爷小时候见过的海。”
百鸟青睐滨海湾
垃圾少了,水环境好了,鱼虾追逐,滨海湾成了海鸟繁衍栖息的天堂。打捞船驶过之处,鱼在海面跳、鸟在空中飞。

近年来,东莞持续强化滨海湾所在的流域综合整治,不断改善茅洲河水质。通过采取盐碱地土壤改良、种植红树林等湿地植物、修复海岸线治理、美化公园等系列措施,将茅洲河入海口地块打造成步道、湿地植物、小桥草坪错落有致的东宝公园,吸引了一批鸥鹭在此地聚集。
2022年1月,黑脸琵鹭在滨海湾新区优雅觅食,这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到来,为东莞的海岸线增添了灵动色彩。

大群鸥鹭很快就能分辨出哪里有食物,然后成群结队,向目标出击。它们爱吃各种小型鱼类,通常漫步于海滩,边走边啄食,或伫立于水边,伺机捕食游鱼。
孙永林2006年接触摄影,偶然捕捉到鸟儿在滩涂上悠然栖息的温馨场景。他感慨道:“一张原本静谧的风景照,因为鸟儿的加入,瞬间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如今,孙永林身边的观鸟拍鸟爱好者都超过100人。即便工作繁忙,他也不忘随身携带相机,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良禽择佳木而栖,作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和“监考官”,鸟类会选择到生态美、环境优的地方栖息。“以往难得一见,如今家门口就能捕捉到国宝级鸟儿的风景。”孙永林观察到,随着滨海湾新区的开发建设,优越的自然生态,加上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大批候鸟迁徙中的理想栖息地。
曾经的“稀客”如今成为滨海湾的“常客”。截至2024年12月底,东莞滨海湾已记录到超过100种鸟类。东莞观鸟爱好者曾在滨海湾大道沿海滩涂水域拍到11只黑脸琵鹭的罕见“同框”。除了黑脸琵鹭,还有被誉为“鸟界国宝”的东方白鹳、小青脚鹬、白肩雕、黄嘴白鹭、黑鹳等珍稀鸟类也纷纷选择在此过冬。孙永林坦言:“滨海湾从工业污染海岸到栖息20多种鸟类的生态逆转奇迹,正是东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缩影,也是东莞生态持续向好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