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期3天的2025年樟木头塑博会圆满落幕。350家国内外展商齐聚,七大领军企业发布创新成果,累计观展超9万人次,预计意向成交额超70亿元,为樟木头塑胶产业升级与商贸合作注入新动能。
产业地位:“北有余姚,南有樟木头”
樟木头塑胶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彼时东莞及周边制造业爆发,塑胶原料需求激增,地处东莞腹地、衔接广深惠的樟木头,凭借交通枢纽优势与制造业辐射能力,迅速成为华南塑胶仓储与交易核心。
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其塑胶产业从零散集散升级为规模化现代集群,铸就“北有余姚,南有樟木头”的行业地位。如今年交易规模破千亿元,占华南市场1/3、全国1/10,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塑胶商贸重镇”,更是全球塑胶市场动态的“风向标”。
产业升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樟木头塑胶产业走出“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的路径,实现从单一贸易向“塑胶贸易+改性制造”的战略转型。当地企业在塑料改性领域突破显著,“低烟无卤阻燃聚丙烯”等高端产品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与80多个国家建立业务往来,培育出一批核心技术标杆企业。
产业繁荣得益于四大核心要素:优越区位、政策扶持、完善产业链、持续转型升级。政府将塑胶产业列为重点,推进物流园区与原料市场建设,通过会展提升品牌影响力。面向未来,樟木头正构建电商、物流、检测研发多元平台,打造“供应链+服务链+信息链”融合生态;总投资30亿元、占地120亩的华南塑料贸易集散中心项目稳步推进,将集成现货期货、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产业再添动力。
塑博会历程:从国内平台走向国际舞台的进阶
2005年,樟木头首创“会展+市场”理念,举办首届塑胶原料机械博览会,开启会展与产业互促模式。虽历经停办与重启,塑博会始终锚定产业升级方向。
2023年,塑博会重启即吸引300家展商(海外占比6%),成交额5亿元,同期“华南尼龙+智造产业链峰会”获业界认可;2024年展会设400个展位,展示新材料、新装备,线下8万观众、线上30万浏览量,签约10亿元投资、6.8亿元成交,获30亿元银行授信,预计总成交额60亿元。
2025年塑博会以“聚塑同行,智造赋能”为主题,由东莞市塑胶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进一步巩固华南专业展会地位。展会设化工原料、改性材料、智能机械等展区,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构建全球“获客经济共同体”,并借力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机遇,举办国际论坛与商务对接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东莞市塑胶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王勇指出,本届展示的国产塑胶材料已达国际水平,正凭性价比走向全球,实现进口替代。
此外,2025塑博会规模再升级:展出面积超2万平方米,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展商及14家国内协会,国际观众数创新高;围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举办大湾区产业高峰论坛、出海论坛,新增新品发布会与莞企供需对接会(150余家东莞企业参与),促进跨链融合。
参展商声音:从“流量”到“增量”的实效收获
塑博会不仅是新品窗口,更是精准商贸平台。莞企供需对接会上,150余家企业、金融机构参与,务实模式获好评。
广东海悟科技人力总监李杰斌表示:“公司年采购塑胶材料超5亿元,通过对接会拉动内循环,能降低成本、提升时效。”南京科尔克挤出装备总经理陆刚认为,展会专业性强、产业链配套全,潜在客户占比高。台石新材料副总经理陈海军称,本届规模更大、展台更优,“一对一采购团对接极高效”。
技术型企业更视展会为市场突破口。惠州立拓新材料展示国内首创“自主催化剂聚合”茂金属聚丙烯,可替代进口,希望借展会打响品牌;成都天顺保利携国内首创聚醚酮(PPEK)高性能材料亮相,技术研发部部长赵尧表示,希望通过展会让下游客户认识新产品。
政府助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樟木头镇政府为塑博会提供高标准保障,正打造长效服务机制:深化国际化合作,对接全球塑料组织与海外商协会,吸引国际展商;推进智慧展会建设,开发线上平台,运用VR/AR、直播提升体验,实现“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樟木头经发局表示,将聚焦产业链需求,策划细分领域专业论坛与“一对一”对接活动,提升服务精准度;建立展后反馈与成果转化机制,留住新材料、新技术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塑胶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2005年的探索到2025年的国际盛会,樟木头塑博会见证中国塑胶产业崛起。未来,它将继续搭建开放创新的合作平台,助力这座小镇的千亿塑胶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全球协作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