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0月的阳光依旧炙热,在东莞市人民医院8楼住院部的办公室,该院减重门诊科医生罗惠金匆匆走来,额头上还渗着少许汗滴,她利落地打开手提电脑,屏幕接通后,在一个个起伏的体重曲线图背后,是她的医生团队与患者一起减重的记录日记。
“在我们接诊的肥胖患者中,中青年占绝大部分,但是小学生肥胖也在呈现上升趋势。”罗惠金介绍道,2025年前9个月,该院减重门诊共接待3098人次,平均每个月大概300多人,令人心惊的是,那串数字里最小的年龄,仅有5岁。这不仅是个数字,更是一个孩子本该奔跑跳跃的童年,被过早地装进了沉重的躯壳。
数据统计,世界卫生组织视肥胖为一种多因素疾病,它与200余种疾病强相关,还会增加13种癌症的发病率。据统计,2022年,世界上每8个人就有1人患有肥胖症;2019年,约500万人因体重指数超标而死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
从“倡导”,变成了“行动”。 体重,已不再仅仅是私人的问题,它关乎民族的活力,俨然成了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抓手。自2024年国家喊你来减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宣布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以来,体重管理已然成为建设“健康东莞”不可或缺的核心拼图。
东莞日报特别开设“东莞体重管理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何畅至今仍能清晰回忆起那种“濒死感”——深夜工作时,能听见自己脑子里血管“咚咚”的跳动声,像是生命的倒计时。那时的他,体重高达210斤,是一名英国留学归来的金融IT从业者,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却也站在健康的悬崖边上。
从2021年开始的系统减重,让他成功减掉了约70斤体重。但比数字变化更深刻的,是他与食物、与自我、与生活方式的全面和解。
采访中,何畅频繁提到一个词——“糖油混合物”。炒粉、炒面、糖水、奶茶,这些高油高糖的食物曾是他对抗工作压力的武器。“长时间工作后,吃甜食是获取快乐成本最低的方式。”作为脑力劳动者,他发现自己的大脑会不由自主地渴望糖分,在他看来,“这是写进人类基因的本能。”
他的饮食作息完全被工作节奏支配:熬夜后第二天贪睡,错过早餐;十点多饿了就开始点外卖,“胡吃海塞”;午餐选择那些“一听就很好吃”的高热量食物。这种不规律的生活,让他的体重在留学归来后达到239斤的巅峰。
身体的抗议来得突然而猛烈。嗜睡、喘不上气、心脏不适,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自己脑子里血管跳动的声音。体检结果更是残酷——胰岛素功能紊乱,医生明确告诉他:“这已经是糖尿病早期阶段了。”
“理工科出身的人,做事前要先说服自己。”何畅这样解释他选择专业减重门诊的原因。在自行减重十几斤效果不佳后,他找到了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
令他意外的是,专业减重并非想象中那样“饿肚子”。“前两周比较难,但不是因为饿,反而是因为吃得太饱,饱到有点恶心。”他生动地描述那种感受:“胃已经塞满,但大脑还在喊饿。”
这正是专业减重的科学之处——通过精确计算热量差,在保证饱腹感的同时实现体重下降。前9个月,他减重60多斤,平均每月递减上月体重的10%-15%。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坦言有时无法严格按食谱进食,也有因工作无法运动的时候,但他学会了在“不完美”中继续前行。
减重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是何畅未曾预料到的挑战。“热量摄入不够,人会很暴躁,会有焦虑抑郁情绪。”他深刻体会到,科学减重不能只靠饮食控制,心理层面的干预同样重要。
这种身心拉锯还延伸到他的社交生活。曾经喜欢组织吃喝的“社交达人”,在减重过程中经历了“断舍离”。“不是不爱朋友了,只是更清楚什么是真正需要的。”
更微妙的变化发生在情感世界。减重前,他是女生眼中的“妇女之友”“好闺蜜”;减重后,才有人对他说:“你现在才像个男的。”形象改变带来的不只是外表的自信,更是关系模式的转变。他在减重中后段开始恋爱,并在成功减重后步入婚姻。
何畅的减重历程,恰逢国家健康政策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的时期。东莞人民医院代谢科减重门诊的设立,正是医疗系统对日益增长的代谢性疾病患者的响应。
“我现在自己做饭,每天都要运动,早睡早起。”何畅的生活习惯已彻底改变。他对当前年轻人代谢性疾病年轻化的趋势有深刻认识:“我们亚洲人比较容易存储内脏脂肪,这是基因决定的。但现在很多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也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后天生活方式导致的。”
这种认知让他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他深知,对于工作压力大的职场人而言,健康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渐变的生活方式重塑。这也正契合了“健康中国”战略中关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
从听到血管跳动的“濒死感”,到如今的从容淡定,何畅的减重之路超越了单纯的形体改变。它关乎一个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体健康意识觉醒的缩影。
“减少不必要的社交,但不能没有社交;控制饮食,但不能被食欲控制。”何畅用三年时间学会的,不只是如何减重,更是如何与欲望和平共处,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在这个“糖油混合物”无处不在的时代,他的故事或许能提醒更多被工作和压力裹挟的年轻人:健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