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东莞市集团化办学沙龙第六期活动在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东莞市教育局主办,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联合承办,以“立美雅集·协同共育——集团化办学视角下构建教联体的思路对策”为主题,汇聚了特邀专家、市教育局领导、各镇街教育管理中心代表及各教育集团成员校代表,共同探讨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新路径。

活动伊始,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师生通过《寻美可园》课程介绍、建筑模型、书法作品等“立美集秀”成果,生动呈现了“立美教育”的丰硕实践。现场还播放了《集团化背景下“励行莞城”教联体范式》与《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构建“教联体”的育人实践》两部视频,直观展示了课程落地与育人探索的成效。

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刘泉先介绍了莞城以集团化办学夯实教育均衡基础,并以“励行莞园”课程体系打破育人边界的实践成果。

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泽文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集团化办学对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积极作用。他表示,东莞未来将深化集团化办学,实施名校拓展计划,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联体新格局,力争在2至3年内实现“镇镇有名校”的目标。

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校长林的萍作题为《教联体赋能课程重构:集团化办学育人生态的新实践》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集团通过路径创新、课程重构与机制保障,以“教联体”驱动育人生态优化的实践与成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方铭琳博士在主旨报告《教联体赋能集团化办学的推进策略研究》中指出,“教联体”是打通家校社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她特别肯定了建小教育集团以课程重构为核心的实践成果,并建议东莞构建“市-镇-集团”三级推进体系,创新资源共享与课程共建机制,打造“家风-校风-社风”共生协作的特色育人模式,通过“小切口”深耕打造样板,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圆桌论坛环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张玮主持,方铭琳博士与东莞中学校长周剑光、广东省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文庆、东莞市“励行莞城”团队名教师工作室召集人陈惠娇、可园博物馆教育推广部主任郑剑玲等嘉宾,围绕教联体建设的难点与对策展开深度对话,共商协同育人新机制。
活动期间,还为2025年东莞市集团化办学“十佳案例”颁发了证书,并举行了沙龙接力仪式,象征着集团化办学经验的持续传承与扩散。

尾声部分,建小教育集团三校——莞城建设小学、莞城运河小学、洪梅镇第二小学的师生共同呈现“力行探知”立体课堂与“青衿雅集”学生才艺展演。在可园博物馆内,《馆中观史》《画说可园》《廊下听诗》《探秘可园》四节馆校融合课例,生动体现了地方文化与学科教学的创新融合。器乐、戏剧、舞蹈、香道茶道等才艺展示,也赢得了与会嘉宾的广泛赞誉。

此次沙龙活动不仅集中展示了莞城建设小学教育集团在“教联体”建设与协同育人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扎实成果,也为全市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汇聚了多元智慧与前瞻思考。期待这些实践与思考能转化为推动东莞教育迈向优质均衡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