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东莞市“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要求,加深学生对本土中草药文化的了解,提升劳动实践与科学探究能力,近日,大朗镇中心小学组织开展了以“探寻身边的中草药”为主题的项目式研学活动。

活动将课堂延伸至学校附近的中心公园,采用“观察—采集—探究”一体化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真实自然场景中认识中草药。学生们通过系统观察、规范采集和课堂研讨,完成了一次完整的“从自然到课堂”学习循环。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携带园艺铲、防滑手套和笔记本,满怀期待地走进公园。指导老师现场讲解身边的中草药:“这株叶片呈锯齿状、开淡黄色小花的是金银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老师们以植物为活教材,生动介绍中草药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药用价值。

学生们瞬间化身“小小中药师”,专注聆听、积极互动:有的俯身触摸叶片,有的认真记录特征;在小组合作中,他们小心翼翼地采集指定中草药,并将收获的标本妥善保管。“原来薄荷可以清凉解暑!”“车前草的叶子真特别!”探索途中,惊叹与提问不断,学习热情在自然课堂中洋溢。

带着亲手采集的草药和观察记录,学生们返回校园,在各班教室展开深入研讨。老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这些中草药形态有何共性?如何区分?”“它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小组踊跃展示成果、分享发现,结合生活经验推测草药用途,将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理解。部分小组还主动登台分享研学感受,进一步传播与内化中草药文化。
“和同学一起辨认中草药,才发现身边常见的植物都是宝,中医药文化真奇妙!”四年级学生谢子涵兴奋地说。胡诗琪同学则从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我画草药图鉴时,把薄荷的香气也标注上,这样记得更牢,以后绝不会认错!”

大朗镇中心小学校长刘远桥总结指出:“在‘每周半天计划’实践中,孩子们展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和探索精神。我们通过精心设计项目式课程,由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有效打破了课堂与校外实践的壁垒,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学、在探究中长’。”

此次中草药主题研学是学校推进“每周半天计划”的生动缩影。学生走出教室,亲临自然辨识中草药,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亲手采集到课堂思辨,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将劳动锻炼、科学素养与文化认同融入宝贵的半天研学时光。
刘远桥表示,学校将继续挖掘整合本土资源,开发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研学课程,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在真切生动的实践中实现文化传承与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