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文明迎全运 | 东莞科技教师沙龙勾勒AI教育新生态
东莞+ 2025-10-28 15:06:33

为落实《东莞市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近日,东莞科技名师成长沙龙(第3场)在东莞市第十一中学举行。活动以“名师领航成长路,科技赋能共前行”为主题,通过经验分享、圆桌论坛与政策研读,助力全市科技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推动AI教育从试点探索走向常态落地。

名师引路:拆解AI教师成长路径

三位深耕人工智能教育的一线名师,从不同学段、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的成长经验,为参会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成长模板”。

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专家、正高级教师黎清万提出“蛰伏—爆发—体系化”的成长逻辑。他建议年轻教师在“蛰伏期”广泛阅读、勇于实践,后期则应注重总结与输出,将实践转化为研究成果,成为具备技术与思维“双素养”的教师。

塘厦中学郝露茜老师则聚焦“人工智能教师的多元成长地图”,强调教师应实现从“学科教师”向“跨学科AI教育领航者”的转变。她指出,AI应用应紧扣学情,服务于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避免“低效用AI”。

来自企石镇中心小学的唐路胜老师以“以赛促教、以研促长”为主线,分享了从带领学生获奖到构建“校本课程—科技赛事—成果转化”闭环的二十年实践。他建议青年教师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找准在科创教育中的定位并持续深耕。

圆桌论道:聚焦AI教育核心议题

在“人工智能莞邑良师成长路径”圆桌论坛上,五位嘉宾围绕AI教育、AI赋能与教师成长展开深度交流。

针对教师能力边界问题,黎清万认为教师不必精通算法编程,但需理解算法逻辑,核心在于“深度理解教育教学”,使AI真正服务于学生AI素养的培养。

东莞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关晶莹介绍了针对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培养链,通过“AI通识培训—课例实践—导师指导”帮助教师从“会用AI工具”进阶为“懂AI教学”。

就“AI是否会替代教师”的讨论,郑旭淳老师分享了将AI作为“成长伙伴”的实战经验,如在备战省青赛时借助AI进行教学设计优化与课堂反思,实现高效成长。

郝露茜老师则提醒,AI教学应避免陷入“低阶替代”和“炫技偏离目标”两大误区,强调AI必须服务于教学本质,建议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构建AI赋能的教学框架。

“五位一体”:系统构建AI教育新生态

活动现场,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字化部部长王征对多项AI教育核心政策进行了解读,为教师发展与学校实践提供指引。

东莞市正围绕课程教育、教师发展、场景应用、示范推广与支撑保障“五位一体”系统推进AI教育,打造“数智莞师”“莞教智创”品牌,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具体举措包括: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500个精品课例;建立全覆盖教师培训体系,形成“1+X+N”教研课程;推动AI在“教、学、评、研、管”全链条应用;建设三大教育高地,培育100所项目校与AI研学中心;推进教育智能体与AI实验室建设,强化安全与伦理监管。

此外,活动同步发布《东莞科技名师成长沙龙(第3场)资料册》,收录了5所学校的AI教育典型经验,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参考。 

文字:刘召 赵浛锐 图片:市教育局 供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