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0月的阳光依旧炙热,在东莞市人民医院8楼住院部的办公室,该院减重门诊科医生罗惠金匆匆走来,额头上还渗着少许汗滴,她利落地打开手提电脑,屏幕接通后,在一个个起伏的体重曲线图背后,是她的医生团队与患者一起减重的记录日记。
“在我们接诊的肥胖患者中,中青年占绝大部分,但是小学生肥胖也在呈现上升趋势。”罗惠金介绍道,2025年前9个月,该院减重门诊共接待3098人次,平均每个月大概300多人,令人心惊的是,那串数字里最小的年龄,仅有5岁。这不仅是个数字,更是一个孩子本该奔跑跳跃的童年,被过早地装进了沉重的躯壳。
数据统计,世界卫生组织视肥胖为一种多因素疾病,它与200余种疾病强相关,还会增加13种癌症的发病率。据统计,2022年,全球每8个人就有1人患有肥胖症;2019年,约500万人因体重指数超标而死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
从“倡导”,变成了“行动”。体重,已不再仅仅是私人的体重,它关乎民族的活力,俨然成了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抓手。自2024年国家喊你来减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宣布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以来,体重管理已然成为建设“健康东莞”不可或缺的核心拼图。
东莞日报特别开设“东莞体重管理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警醒:为母则刚,健康是不能倒下的责任
清晨七点,吴肖佳轻轻把女儿抱上轮椅,推着她走向停车场。六十多斤的孩子,四十多斤的轮椅,这个动作她每天要重复十几次。但今天的她脚步轻快,脸上带着笑意。谁能想到,一年前的吴肖佳,连开车去深圳都会打瞌睡,更不用说带着女儿完成这场跨越数万公里的远行。
“要么减肥,要么变成糖尿病。”医生的这句话至今仍在吴肖佳耳边回响。2022年,女儿在深圳接受手术后,她在医院陪护了整整100天。那段时间,她的体重从150斤猛增至160斤。“不动都觉得累,整个人像被什么拖着,脚都抬不起来。”更让她警醒的是,餐后两小时血糖值高达11.2,已接近糖尿病诊断标准。
作为一个脑瘫患儿的母亲,吴肖佳深知自己不能倒下。女儿出生时仅29周,早产导致的脑瘫让她的成长之路布满荆棘。近四年来,肌张力高让女儿的手脚开始变形,行走困难。每天,吴肖佳要抱着60多斤的女儿上下轮椅,还要搬运40多斤的轮椅。“我们年纪也不小了,身体压力越来越大。”
在东莞人民医院,吴肖佳挂了内分泌科,开始了系统的体重管理。医生为她定制了三个月的饮食方案,配合药物和运动监督。她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每天记录饮食,坚持运动,甚至通过视频接受教练的远程指导。“我必须健康,因为女儿需要我。”
坚守:科学管理与为爱坚持的蜕变
减肥的过程并不轻松。起初的几个月,她的脸色有些差,身体也在适应变化。但她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以前也自己运动减肥,皮肤特别松弛,尤其是肚子。但这次在医院指导下减重,皮肤状态很好,没有松弛感。”经过一段中药调理,她很快恢复了红润与精神。
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她的体重明显下降,血糖、血压恢复正常,轻度脂肪肝也消失了。“医生说,很少有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更让她惊喜的是,原本需要长期服用的降压药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半年后完全停药。
如今,吴肖佳的体重稳定在116-118斤之间。她学会了科学的饮食顺序: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医生教我在一个星期之内调整饮食,这样偶尔外食也不会导致反弹。”她已经一年多没有喝过饮料,严格遵循医嘱,保持着自律的生活习惯。
新生:以健康为翼,带女儿奔赴更远的世界
减重成功的吴肖佳,仿佛获得了新生。今年8月15日,她带着女儿开始了自驾之旅。两个人,一辆车,从东莞出发,穿越青甘大环线,深入内蒙古草原,最终抵达北极村。两个月,近两万公里的路程,基本上由她驾驶。
旅途中,女儿的变化让吴肖佳倍感欣慰。“以前教她读字都很困难,但这次她居然能复述内蒙古那些拗口的地名。”更让她感动的是,女儿会主动说“妈妈辛苦了”“谢谢妈妈”。“没人教她,她突然自己说出来,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
随着女儿的康复进入了新阶段,吴肖佳购置了一台外骨骼机器人,在家帮助孩子锻炼步态。医生说,孩子应该多接触自然,多看看世界,而不是整天待在医院里。“我希望她活得像个正常孩子,有阳光,有朋友,有远方。”
回程的路上,女儿望着窗外的风景,用她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世界的认知。吴肖佳知道,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个艰难却正确的决定——为了女儿,她必须健康。
“减重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能一直抱得动她。”吴肖佳说,“只要我健康,就能带她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这就是一个母亲最大的幸福。”
夜幕降临,她们的车辆驶入韶关,明天就能回到东莞的家。但对吴肖佳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她可以继续带着女儿去看更远的世界,用母爱为她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在这场用健康延续的母爱之旅中,她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