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全域文明建设工作正在火热推进,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新时期城市工作要求的重大举措,蕴含着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逻辑,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明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广义的文明包括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与文化一词相通,从内容上可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文明,从时序上可分为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狭义的文明指人类的思想与精神成果,是与“文化建设”紧密关联的概念。本文所述城市文明建设指向相对物质文明而言的城市精神文明,但实践中又涵盖一些物质文明与制度文明的内容。文明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文明的演进轨迹各异,但与人类社会发展一样,文明总体上呈现由“传统向现代化、由低级向高级”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城市、企业甚至单位,文明建设既是其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尺,更是重要的精神支撑与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工业化突飞猛进,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也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工业门类的国家。从物质文明发展看,中国创造了工业文明以来大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着眼于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尤其要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化。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群众基本的物质需要总体得到较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文化精神生活是“美好生活”的核心内容,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也是导致我国一些地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富的道德滋养”。这深刻阐明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也为东莞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指引。
二、全域文明建设是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之前,东莞长期处于农耕文明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莞以“三来一补”模式为起点,开启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大批建设者来莞务工,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东莞经济也一路高歌猛进,从一个经济总量不足10亿元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重镇,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但高投入、高消耗、高环境代价、低附加值式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终究难以持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更对“东莞模式”造成巨大冲击,东莞决策层适时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吸引华为、大疆等知名企业入驻东莞,助推OPPO、vivo等本土企业崛起,支持大朗毛织、虎门服装、厚街家具等传统产业集群推进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部分落后产业、产能被淘汰,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被催生出来并快速成长,推动制造业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东莞也成功跨入“双万”城市行列,成为广受关注的“新一线城市”。
进入新时代,国际经贸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快速发展,产业迭代升级加速,城市经济与产业竞争加剧甚至呈现重新洗牌的态势。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东莞在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被赋予新的重大发展使命:作为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要与深圳协同“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要“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面对重大使命和机遇,东莞亟需进行新的战略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因应我国社会需求升级、国际环境贸易环境重大变化和科技快速发展形势等多方面因素提出的重大战略。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营造优良的城市环境,包括健全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序的城市管理、高效的政府服务、高品位的城市人文环境、宜业宜居的自然环境、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生态,以集聚更多优质高端生产要素,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主导性产业和产业集群,支撑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需要正视的是,东莞城市化起步比较晚,虽然经济体量超过诸多省会城市,但相比先进城市,东莞在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教育资源、高端文化设施、城市管理效能、居民城市生活素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短板。因此,推进东莞全域文明建设,提升东莞城市品质,培育东莞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强大吸引力,就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日益紧迫的任务。
三、东莞城市全域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推动全域文明建设取得实效,需要明确思路,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一是要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域文明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着眼全域、人民、全时,进行科学规划。结合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东莞制定了《东莞市全域文明建设行动方案》等“1+1+9”系列方案,这是全域文明建设总的“施工图”。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加强领导,动员组织各方力量按照方案要求有序实施。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文明建设内容广泛,需要紧密结合东莞实际,瞄准突出问题破解发展瓶颈,防止空泛化、形式化。东莞发展历程中曾通过“四个文化名城”建设、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举措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并6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新阶段要巩固基础,抓住重点,补齐短板,突出特色和优势。“1+1+9”总体部署中所涉及的“交通秩序综合优化”“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等9个方面,就是当前东莞全域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而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城市历史文化标识、拥有CBA11冠的篮球文化底蕴、快速发展的动漫产业等都是东莞城市文化的优势与特色。三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要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文明建设的热情,激发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城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集体认知和强大合力。四是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文明建设有其规律和特殊性,诸如城市价值观的凝聚、市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居民城市意识的提升等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按照“1+1+9”整体部署,笃定目标,逐项落实,稳步推进,全域文明建设才能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城市品质的根本性提升。
(作者系东莞城市学院大学与城市学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