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探劳动课堂!2025东莞市小学劳动 “品质课堂” 展示活动启幕
东莞+ 2025-10-27 19:35:50

10月24日,2025年东莞市小学劳动“品质课堂”成果展示活动在塘厦镇中心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以“融合·慧创·匠新”为主题,系统总结东莞小学劳动“品质课堂”建设的教学经验、创新资源与育人成果,进一步扩大“品质课堂”影响力。活动现场不仅有多元劳动成果集中亮相,更有东莞日报小记者走进会场,与参展教师代表面对面交流采访,探寻劳动教育的特色与价值。

小记者对话唐定旭老师:

花草灯里藏着“兴趣+特色”

“请问学校是如何结合学生兴趣和校园特色,筹备‘品质课堂’成果展示、设计特色劳动课程的?”来自404班的小记者叶梓翔,向塘厦镇中心小学劳动科组长唐定旭老师抛出问题。

唐老师笑着解答:“我们一是紧扣学生兴趣,从他们喜爱的手工创作、自然探索入手,选取花草、竹篾等易操作且充满趣味的材料,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保持热情;二是深度结合校园特色与东莞地域文化,融入塘厦本土植物元素和岭南灯彩非遗工艺,把劳动实践与文化传承、本土认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制作花草灯的同时,既锻炼劳动技能,又增强对校园和家乡的情感联结。”

当叶梓翔追问学校劳动教育的“长期特色经验”时,唐老师补充道:“我们构建了‘校内+校外、传统+创新’的劳动教育体系,校内打造了校园烹饪工作坊、生态种植园,让学生参与花草种植、传统工艺制作;校外联动本地企业、社区,开展职业体验、公益劳动等活动。成果上,学生不仅在劳动技能上显著提升,还多次在省市劳动技能竞赛、劳动周展示中获奖,同时形成了花艺世界、特色劳动课程资源包,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特色化发展。”

小记者提问吴恩彤老师:

劳动作品不只是“好看”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教育内容,您觉得东莞这次劳动‘品质课堂’成果展示,有哪些亮点呢?”304班小记者谢芷熙,将话筒递向东莞市寮步镇凫山小学教导副主任吴恩彤。

吴老师眼中流露出欣喜:“亮点太多了!一进会场就看到学生摆摊展示作品,有竹编、传统文化手作等,件件都透着同学们的巧思与灵气。不同城区、学校的学生还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劳动成果,充分展现了东莞劳动教育的多样性。到五楼展厅体验时,我走进不同教室参与了六节劳动课,亲手尝试了编织、艾草锤制作、现代冰箱贴DIY等项目,这些内容既体现了劳动教育的特色,更凸显了创新,让人印象深刻。”

“那这些花草灯、竹编作品,您觉得除了好看,劳动课对学生的成长还有哪些重要作用呢?”谢芷熙追问道。吴老师解释:“这些作品不只是外观精美,更藏着育人价值。比如制作一件小小的花草编或竹编,不仅需要掌握编织技巧,更需要投入时间、坚持完成,过程中能磨炼同学们的坚韧意志。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既能学会具体的劳动技能,更能培养耐心、专注等劳动品质,而这种技能与品质的双重收获,正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意义。”

小记者采访夏芳丽老师:

“劳动 +”让课堂更丰富

“贵校的劳动课程有什么特色?这次展示的作品是如何体现这些特色的?”309班小记者罗美宸,向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德育处主任夏芳丽好奇地提问。

夏老师清晰地表示,他们学校的劳动特色课程核心是“劳动+”学科融合,具体有三个方向。一是“劳动+美术”,比如学生通过绘画、编织画、粘花制作,在动手劳动时感知色彩搭配的美感,让劳动与美育自然融合。二是“劳动+科学+生物”,代表项目是环保酵素。学生把原本要丢弃的柚子皮、青菜叶子,通过发酵技术制成酵素原液,再按比例调配成洗手液、洗洁剂,既解决了生活需求,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三是“劳动+非遗”,学校组织学生制作灯笼仔、糖不甩,用巧手体验非遗工艺的魅力。整个课程都围绕“劳动+”展开学科探究,最终让孩子在劳动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谈及跨校交流的意义,夏老师说:“对学生来说,他们看到不同学校的劳动成果后,不仅劳动兴趣被激发,视野也更开阔了。这些成果会成为他们后续劳动实践的灵感来源,帮他们打开更丰富的创作思路。对老师而言,这是难得的交流平台:不同学校的老师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劳动课程特色和实践经验,能帮我们打破本校课程建设的局限,为后续课程设计、实施拓宽思路。整体来看,这是一次对师生都有切实帮助的活动。”

一场成果展示,一次深度对话。2025年东莞市小学劳动“品质课堂”成果展示活动在多元交流中落下帷幕。活动不仅集中呈现了东莞小学劳动教育的丰硕成果,更通过小记者的视角,让劳动教育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未来,东莞将继续深耕劳动教育沃土,让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重要支撑,助力每一位学生成长为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时代新人。

文字:记者 金媛媛 图片:记者 金媛媛 视频:郭晨阳 金媛媛 编辑: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