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纵路”不是一条普通的山路,它是东江纵队战士用脚步丈量的抗争之路,是军民同心筑起的希望之路,更是镌刻着红色基因的精神之路。重走东纵路,于我们初中生而言,不仅是一次实地探访,更是一场触摸历史汲取力量的精神洗礼,其意义深远,值得我们用心体会。
重走东纵路,是为了铭记“忠贞报国”的赤子之心。当年的东江纵队没有充足的粮草,却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华南敌后与敌人周旋。战士们中,有稚气未脱的少年,有放下教鞭的先生,有告别家人的农夫。他们放弃安稳,选择直面炮火,只因“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如今我们重走这条路,踩着他们曾踩踏过的碎石,望着他们曾驻守的山林,才能真正读懂“忠贞”二字的重量——它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是为了国家不惜一切的决心。这份赤子之心,正是我们这代人最该传承的品质,让我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明白肩头扛着的“强国有我”的责任。
重走东纵路,是为了学习“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东纵的抗战之路布满荆棘,战士们在山林里隐蔽,在水乡间游击,用地雷战、麻雀战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较量。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因地制宜、灵活应变,在绝境中开辟出一条又一条生路。如今我们走在平整的道路上,或许难以想象当年行军的艰辛,但那份“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却能照进我们的生活。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想起东纵战士在困境不放弃的坚持,我们便有了攻克难关的勇气;生活中遭遇挫折时,念及他们在战火中不服输的韧劲,我们便有了重新出发的力量。重走东纵路,让我们学会将这份坚韧刻进骨子里, 成为面对挑战时的“铠甲”。
重走东纵路,更是为了传承“军民同心”的鱼水深情。东纵的胜利,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结果一老百姓悄悄为战士送粮、送信,用自家的茅草屋掩护伤员,甚至为了保护秘密联络员,不惜牺牲自己。
东纵路的砖石会被岁月打磨,但路上的精神火种永远不会熄灭。重走这条路,我们不仅是在回望历史,更是在为成长积蓄力量。让我们带着东纵精神的光芒,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勇敢前行,不负韶华,不负那些曾为我们负重前行的英雄。
作者:东莞市长安振安初级中学 初二 8班 杨博麟;指导老师: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