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清溪镇中心小学 曾宁《草席无声承星火,少年有志续华章》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7 15:51:49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当熟悉的队歌在心中回响,我正站在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展厅中。

一张草席静卧在玻璃展柜中,柔和的灯光为它镀上一层温黄的光晕。它像一位沉睡的老人,蜷缩在时光的角落,不言不语,却承载着千钧重量。老师告诉我说道:“这是东江纵队战士在根据地用过的草席,寒夜里,他们就靠着它抵御山风与潮湿。”话音落下,我的心猛然一颤,仿佛被一种无声的力量击中。

俯身细看,那草席泛着灰黄的颜色,边缘磨损,经纬稀疏,几乎透光。它没有枪炮的威严,也不似勋章般闪耀,却像一道刻入岁月的伤疤,默默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闭眼间,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寒夜:山风呼啸,茅屋摇曳,战士们和衣而卧,身下仅垫着这张草席。他们睡得浅,梦得少,耳朵时刻听着远处的枪声,只为在黎明前再次奔赴战场。

这张草席,是战士们的床,更是他们信念的垫脚石。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张草席已是奢侈。他们吃的是野菜糙米,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却始终挺直脊梁,守护着心中的信仰。资料中提到,队伍里有不少与我年纪相仿的童子兵,本该在学堂读书、在父母怀里撒娇,却早早扛起保家卫国的重担。他们在战火中学习文化,在饥饿中坚守理想,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学好本领,建设祖国。”

我不禁想起自己曾因夏日炎热,不愿为母亲跑一趟超市;饭桌上挑三拣四,甚至任性甩筷。对比之下,脸上火辣辣地发烫。我们拥有的,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宁;我们挥霍的,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平常日子”。他们的足迹,是在荆棘中踏出的光明大道,指引我们学会在困难中成长,把“小我”融入“大我”。

这张草席,也织成了一张温暖的守护网。村里的百姓送粮送衣,孩子们放哨报信,妇女们缝补军装……每一个平凡的身影,都是东纵精神的支点。草席虽薄,却承载着军民同心的厚重情谊;它虽破,却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

步出纪念馆,阳光洒落,城市繁华如画。远眺今日东莞,昔日山野中的草席,已化作千家万户温暖的床榻;当年游击小道,已延伸为贯通湾区的坦途。从一张草席到一座城市的崛起,这片土地始终奔涌着不屈与自强的热血。

沉默的草席提醒着我们:东纵精神,从未远去。它藏在每一次迎难而上的坚持里,藏在每一份默默奉献的担当中。铭记,是最好的致敬;行走,是最好的传承。这,便是我们对先烈们最郑重的回答。

 

作者:东莞市清溪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 6班 曾宁;指导老师:黄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