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的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刻画着东江纵队的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景。他们手持简陋的武器,眼神却无比坚定,仿佛在告诉我们:为了家园,为了自由,他们无所畏惧。我的目光被一顶破旧的军帽吸引,它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帽檐上还残留着当年的汗渍与尘土。我仿佛看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位年轻的战士正戴着这顶帽子,穿梭在枪林弹雨中。
继续前行,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东江纵队成立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他们在缺衣少食、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华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让我震撼的是,队伍中不仅有热血男儿,还有许多巾帼英雄。照片上,一位女战士正在为伤员包扎伤口,她的动作轻柔而熟练,眼神中充满了关爱与坚毅。我想,她也许和我一样,是个爱美的女孩,但在国家危难之际,她毅然选择了这条充满危险的道路。
最让我动容的,是纪念馆中展示的“小鬼班”的故事。这些战士参军时只有十二三岁,和我们现在五年级的学生差不多大。他们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其中一个叫黄友的小战士,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年仅17岁。站在他的照片前,我的眼眶湿润了。想想我们现在的13岁,还在为作业烦恼,为游戏着迷,而他们却已经用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民族存亡的重担。
纪念馆里还陈列着战士们使用过的物品:磨破的草鞋、锈迹斑斑的水壶、字迹模糊的家书……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在一封家书前,我驻足良久。信纸已经泛黄,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依然感人至深。“母亲大人:儿在外一切安好,勿念。待驱除日寇,必当归家尽孝……”写这封信的战士,后来是否平安归家?是否实现了对母亲的承诺?历史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
参观过程中,我不禁思考: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纪念馆给出了答案——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东江纵队的战士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走出纪念馆,阳光洒在身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纪念馆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面是血与火的历史,外面是和平繁荣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虽然不需要像先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同样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优良品德。
我想,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想想东江纵队战士们在深山老林中坚持抗战的毅力;当我们贪图享乐不愿进取时,想想“小鬼班”战士们年纪虽小却志存高远的担当。我们要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革命精神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不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先辈们用生命谱写的壮歌。东江纵队纪念馆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历史,也指引未来。作为生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奋斗未来,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回望纪念馆,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知道,那里沉睡的不是一段过去,而是一粒粒种子,正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荫庇后世,永垂不朽。
作者:东莞市企石镇中心小学 五年级 4班 刘驰原;指导老师:姚瑞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