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那一刻,热浪被隔绝在厚重的门墙之外。冷气混着旧木与纸张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的目光瞬间被展厅中央那面巨大的浮雕攫住——无数战士持枪冲锋,身躯前倾成锐角,衣褶如刀劈斧凿,每一道褶皱里都奔涌着呐喊。
真正让我灵魂颤栗的,是玻璃展柜里一双磨损严重的草鞋。棕褐色的鞋底几乎被磨穿,边缘散乱,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化作齑粉。旁边发黄的照片上,一位年轻战士正低头捆绑同样的草鞋,眉眼清秀,嘴角却紧抿出刚毅的弧度。标签上写着:“东纵战士自制草鞋,日行百里。”
我无法想象,这双脆弱的草鞋如何踏过荆棘,如何蹚过冰冷的河水,如何在枪林弹雨中支撑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它粗糙的纹理里,藏着多少黑夜急行军的喘息,多少阵地上的焦土气息,多少思乡的月光。它承载的不仅是战士的体重,更是一个时代沉重的命运。
“我们在太行山上——”清亮的声音突然划破纪念馆的寂静。歌声铿锵有力,让我恍惚间认为是墙上黑白照片里宣传队的一个个英雄所唱,心中的血液随着歌声而澎湃,那一瞬,时光的壁垒轰然倒塌。
我仿佛看见,草鞋的主人——那个清秀的年轻战士,就站在孩子们中间。他脚穿草鞋,绑腿整齐,尘土满布的脸上,眼睛亮得惊人。他与我们同声歌唱,歌声穿越八十载烽火,在此刻共振。他不再是历史书中遥远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呼吸的兄长。他用草鞋丈量过的山河,正由我们这些穿运动鞋的少年轻松奔跑。
告别纪念馆时,夕阳为东莞这座现代都市披上金色薄纱。远处高楼玻璃幕墙反射着耀眼的光,门前广场上,穿校服的少年踩着滑板掠过,笑声清脆。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无数东纵先辈的影子在脚下交汇。
我终于懂得,重走东纵路,不是要我们复制草鞋,而是接过草鞋里的精神密码——那种在绝境中依然向前的坚韧。我们脚上的运动鞋,踏着他们用草鞋开辟的道路;城市的璀璨灯火,是他们当年在黑暗中渴望的曙光。
草鞋静卧在纪念馆里,但它走过的路,正在我们脚下无限延伸,通向更辽阔的远方。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初三 47班 曾子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