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东方明珠学校初中部 宁晓东《枪膛里的木棉花》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6 21:02:39

东莞的春天,木棉树正绽放着火红的花朵。我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指尖轻触斑驳的土墙,仿佛触碰到时间的脉搏。纪念馆里,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躺在展柜中,枪管里竟有一朵干枯的木棉花——这是时光开出的最后一枪。

“这是当年游击队员留下的。”讲解员的声音很轻,“他们在枪管里种花,说等木棉开花,春天就来了。”我俯身细看,那朵花早已失去鲜红,却以一种倔强的姿态绽放着。八十年的时光凝固在这方寸之间,枪膛不再是死亡的通道,而成为生命的摇篮。

在东莞三十个红色研学点中,我不断遇见这样的“枪膛里的花”。樟木头镇的石碑上刻着少年队员的名字,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岁;白石山战役遗址旁,老榕树的根系紧紧抱着当年的弹壳;在东江纵队纪念馆,我抄下这样一段话:“我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不愿做亡国奴的普通人。”这些碎片逐渐拼凑出东纵精神的密码:最坚硬的钢铁里,藏着最柔软的信念。

站在东莞市中心最高处眺望,这座城市正进行着另一种“战斗”。荔枝林旁崛起科技创新基地,老祠堂边建起智能制造工厂。我突然明白,东纵精神从未远去——它化身为工程师调试芯片时的执着、志愿者服务社区的热忱、少年在篮球场上拼搏的汗水。当年的游击队员用枪保卫家园,今天的我们用知识和技术建设家园,那朵枪膛里的花,正在新时代以新的方式绽放。

离去时,我又经过那支步枪。夕阳透过天窗洒进展柜,那朵干枯的木棉忽然泛起金光。我终于懂得,革命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生生不息的传承。我们这代人不需要面对枪林弹雨,但我们要在科技攻关、文化传承、社会建设的战场上,继续种下属于自己的木棉花。

枪会锈蚀,战场会改变,但枪膛里开出的花永远鲜艳。当木棉籽在钢铁的怀抱中萌发,春天就真的来了——不是季节的春天,而是一个民族永不停歇的青春。

 

作者:东莞市东方明珠学校初中部 初三 6班 宁晓东;指导老师:艾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