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 龙惠琳《弹痕深处听回响》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6 21:01:49

踏入虎门海战博物馆,我的目光瞬间被威远炮台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弹痕攫住了。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炮台,在1841年的虎门海战中承受了最猛烈的炮火,每一处创伤都是历史的印记,每一道裂痕都是民族的记忆。

海风裹挟着岁月的咸腥气息扑面而来,我缓缓走近那堵伤痕累累的墙体。斑驳的炮台宛如一位沉默的老兵,倔强地屹立在珠江入海口。青灰色的墙体上,弹痕密布如星罗棋布——有的深如井,仿佛要穿透一个世纪的时光;有的浅如痕,恰似历史书页上的浅浅批注;有的边缘锐利如昨,保持着撕裂时的愤怒姿态;有的已被百年风雨磨圆了棱角,化作时光的温柔注脚。我将掌心轻轻贴在那最深的弹坑上,粗糙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在那些凹凸不平的深处,我仿佛触碰到了一种未冷的温度,那是历史永不退烧的脉搏。

闭上双眼,1841年的炮火声震耳欲聋。林则徐挺拔的身影坚定地挺立在硝烟弥漫的炮台上,他身后是万千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英军的炮弹撕裂潮湿的海风,重重砸在城墙上的瞬间,碎石飞溅如雨,火光染红天际。这震耳欲聋的轰鸣不是冰冷的破坏,而是一个民族滚烫的抉择——每一发炮弹的回响,都是觉醒的呐喊;每一处新添的伤痕,都是尊严的勋章。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何止是军事工事?那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存亡之际最后的尊严防线,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永恒见证。

睁开双眼,历史的巨响在耳畔渐渐退潮,但另一种更深沉的回响却愈发清晰。这让我不禁想起东莞中学校园里那块刻着“1924”的石碑,那是东莞党组织诞生的地方,革命星火在此初燃;想起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里那些锈迹斑斑的枪支、战士们手缝的军装,他们在岭南密林中开辟根据地,用小米加步枪写下“华南铁流”的传奇。从虎门销烟到东江纵队抗日,从抵御外侮到建立新中国,那些弹痕深处的回响从未断绝,它化作改革的春雷,化作奋进的号角,一直回荡到今天,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血脉中永不干涸的源泉。

站在古老的炮台上极目远眺,如今的海面波光粼粼,现代化的货轮在珠江上穿梭往来,一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化都市在身后熠熠生辉。这片土地既见证了最深的伤痛,也孕育出最强的韧性。那些深深浅浅的弹痕不是历史的伤疤,而是民族记忆的精准刻度,它们默默丈量着我们走过的漫漫长路,更清晰地标记着未来前行的方向。

离开展馆时,夕阳的余晖为斑驳的炮台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我突然明白,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让那些弹痕深处的回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血脉中继续奔涌。当我们有勇气直面一切挑战,有智慧开创崭新道路,那些长眠在历史深处的英魂便会醒来,与我们一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所有时代的崭新史诗。

这跨越时空的回响,将永远在每一个中国青年的心中激荡,直到永远。

 

作者: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二 14班 龙惠琳;指导老师:袁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