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往往是去看菜市场。柴米油盐里藏着生活的美好,也能消解日常的忙碌。
近期,东莞公布一批五星级农贸市场名单。近年来,东莞借“百千万工程”东风,推动全市农贸市场从“脏乱挤”蜕变为“洁亮美”,不少农贸市场实现了“五星”蝶变。
保留质朴气息的社区市集、拓展多元功能的综合空间……东莞的农贸市场不仅是居民“菜篮子”的核心供应地,更成为串联社区情感、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纽带,为城市民生改善与品质提升写下鲜活注脚。

农贸市场的改造,从来不是简单的“刷墙铺地”,而是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的系统性升级。在东莞,一些镇街在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增添个性化的细节,让市场不仅“好看”,更“好用”,打破了传统农贸市场“脏乱差”的刻板印象。

作为望牛墩镇首个国有市场品牌,“莞篮子”望牛墩绿榕市场自2023年7月开业起,就成为区域改造的标杆。这座1600平方米的“超市型农贸市场”,严格遵循东莞农贸市场品质提升标准:89个商铺档位规划整齐,黄色代表干货区、绿色对应蔬菜区、红色标注鲜肉区、蓝色划分海鲜区,色彩分区既方便顾客快速找货,又营造出清爽有序的氛围;宽敞的通道、洁净的地面,让“买菜像逛超市”成为周边居民的日常体验。
如今,这样的优质体验已在望牛墩遍地开花。望榕市场、聚龙江市场、朱平沙市场相继完成改造,空间布局、设施配备、环境卫生全面提升,让市民“菜篮子”拎得更轻松。
位于虎门镇博涌社区的社岗综合市场,投入了1100万元改造,增设40台空调,成为虎门镇首个全空调覆盖的农贸市场。在这里,海鲜区采用集成氧气管与排水口的超市化台位,粮油店推行“前店后仓”模式消除阁楼安全隐患,三鸟档使用双层倾斜式不锈钢鸡笼并配备自动排污系统。此外,市场还引入12家餐饮店铺、设置夜市区,从“单一买菜地”升级为“一站式消费空间”,既激活商业活力,也契合居民夜间休闲的需求。
东莞农贸市场的“颜值升级”,并非单纯追求“表面光鲜”,而是围绕居民“方便、舒适、安全”的核心需求展开。全空调覆盖、色彩分区、细节创新等设计,解决了传统市场“闷热、混乱、异味”等痛点,不仅提升了硬件品质,更通过环境优化拉近了人与市场的距离,让“逛菜场”重新成为有温度的生活场景。
如果说硬件改造是市场升级的“骨架”,那么服务提升就是填充其中的“血肉”。东莞以“五星级农贸市场”创建为抓手,将智慧化监管与人性化服务深度结合,既守住“舌尖上的安全”,又让不同群体感受到便利与温情。

厚街涌口农贸市场和桥头市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借力“百千万工程”,两家市场实现多维度突破:硬件上,涌口市场通过科学分区解决排水、消防、停车难题,桥头市场则将批发与零售独立划分,按超市标准打造零售区;智慧监管方面,涌口市场配备独立检测室与智能信息公示系统,实现“检测数据实时更新、商品溯源全透明”,年农产品检测量超1万批次,桥头市场构建“从田间到摊位”的全链条监管模式,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消费投诉处理率达100%;服务上,母婴室、无障碍通道、共享推车等设施一应俱全,让老人、孕妇、残疾人等群体感受到贴心便利,保留了传统市集的温情。

万江富升市场则以“农+超+N”模式开辟新路径。2023年10月升级后,这座2249平方米的市场不仅实现全品类农副产品分区管理,更以“细节服务”打动人心:入口处的超市标准购物车,让老人买菜不再“拎得胳膊疼”,家长还能推着孩子边选菜边教认蔬果;防滑瓷砖、洁净操作台、清晰的产地价格标签,彻底告别传统市场的“湿滑与混乱”。更具特色的是,富升市场还打造了一个1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陈列犁耙、竹编箩筐等老物件,让买菜成为了“文化探索”。
黄江田心市场的创新同样亮眼。其二楼打造的全市首个省级社区食品安全科普站,既是商户培训基地,也是居民“食安课堂”——互动实验区、多媒体设备以趣味形式普及知识,打通了监管部门、社区与商户的沟通渠道,也守住了食品安全“最后一米”。
可见,这些农贸市场的服务升级,呈现“智慧化守底线、人性化暖人心”的鲜明特点。一方面,通过检测系统、溯源平台等科技手段,解决了传统市场“监管难、安全隐患大”的问题,让“放心消费”有数据支撑;另一方面,母婴室、购物车、文化博物馆等设计,关注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尤其是农耕文化与食安科普的融入,让市场从“交易场所”延伸为“社区服务与教育空间”,进一步强化了其社会功能。
如果说“五星级农贸市场”的批量涌现,是为全市市场划定了“品质底线”,解决了“脏乱差”的共性问题,那么莞城细村市场的探索,则为市场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想象空间”—— 农贸市场不仅可以是“洁亮美”的民生空间,还能成为承载记忆、引领潮流、连接文旅的载体。

谁说买菜是枯燥的?细村市场的30年变迁,是东莞农贸市场“破圈”的缩影。从1995年8647平方米的小型肉菜市场,到2003年创新“日夜场”实现24小时运营,再到如今占地6万平方米、近2000个档口、品类超数百种的综合批发市场,细村市场早已成为东莞人的“集体记忆”。近年来,为吸引年轻人,市场通过“消费节”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网红博主宣传,推出小程序代金券抢购、限定文创周边、巨型扭蛋机等活动,让“逛菜场”变得潮流有趣。2025年是细村市场建立30周年,第三届消费节推出“1元抢烧鹅”“1元换周边”等福利,吸引50多万人次参与,线上抢票率较首届增长30%。
令人惊喜的是,这两年,细村市场还成了“旅游景点”。凭借毗邻东莞记忆首开区和可园的地理优势,广州、珠海、中山等地的旅游团频繁到访。“游客来这里不仅是买东西,更是感受东莞的烟火气。”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计划串联东莞文旅资源,打造“菜市场+文旅”模式,通过文旅打卡点展示市场历史,让其从“交易场所”变为“地域文化载体”。

黄江则探索起“农贸市场+商圈”的融合路径,破解传统市场“辐射范围窄、夜间活力弱”的难题。田心市场旁的龙和南街二巷,清晨是本地菜农直销区,傍晚变身霓虹夜市;北岸社区划定流动摊贩集中区,统一管理标准;玉堂围市场建成150个车位的立体停车楼,解决“停车难”痛点,还设立纠纷调解室减少矛盾。如今,江海城、玉堂围等市场周边,已形成“买菜+吃包点+喝奶茶+逛杂货”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核心区域。
当下,不少消费者对农贸市场的需求,已从“买食材”升级为“感受生活气息、获取文化认同”,细村市场与黄江的实践,正是抓住了“体验经济”的趋势,让农贸市场产生了新活力。一方面,消费节、文创周边等年轻化玩法,成功吸引年轻人关注,让市集成为潮流打卡地;另一方面,“文旅+商圈”的融合,让市场从“社区内部场所”走向“城市公共空间”,既拓展了自身业态边界,也为城市文旅增添了“接地气”的选项。
农贸市场的华丽转身,并非偶然。从政策制定到资金支持,从标准规范到长效监管,东莞镇街的“全链条发力”,为市场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而“一场一策”的精准思路,也确保了改造不流于形式、更贴合实际需求。
围绕省、市“百千万工程”部署,厚街以“一场一策”推动21个农贸市场改造,制定《厚街镇农贸市场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设立专项改造资金并将补贴标准提高至50%,还建立起镇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截至目前,厚街已完成20家市场改造,17家通过验收,11家获市镇补贴约699万元,涌现出涌口、桥头等“五星级市场”。更关键的是,厚街制定全市首个农贸市场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围绕设施、管理、卫生等5方面23项指标开展月度考核,搭配“日报告、不定期督查”的周边环境整治机制,避免改造“一阵风”。

作为东莞农贸市场数量最多的镇街之一,常平构建了“一把手”统筹格局,细分项目审核、规划编制、改造实施、产权优化、规范管理5大专项小组,出台5项配套文件,将27家市场划分为“关停、转型、改造”三类,3家关停、4家转型、20家保留,保留市场分4批次升级,累计投入1.68亿元,实现综合布局、智慧管理的全方位优化。
塘厦镇则通过“精细化管理”巩固成果。例如,林村市场建立每日摊位巡查、每月消防检查机制,配备专业保洁团队;食品安全上,要求商户提供进货凭证、设立检测室公示结果,让消费者“买得放心”。2021年至今,塘厦21个农贸市场全部完成改造,13家达5星标准、8家达4星标准,让“规范化、智慧化、便民化”成为常态。
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东莞市级层面的统筹推动起到了关键引领作用。
为确保改造工作高效落地,东莞专门成立6个工作组,对34个镇街(园区)实行“包干负责”,精准推进市场优化。截至目前,已推动173家市场关停转型、566家开展升级改造,改造率达98.9%,相关数量与比例均位居全省第一。
资金保障方面,通过创新发包交易模式,成功吸引超15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改造,同时积极落实补贴政策,指导61家农贸市场领取市级财政补贴超2140万元,为改造工作注入充足“活水”。
安全监管上,建立“你点我检”机制,实现食品抽检率、不合格产品查处率、信息公示率“三个100%”。2025年以来,全市已开展食用农产品自检89.87万批次;检定计量器具2.18万台,查处“鬼秤”违法案件96宗。此外,还全面排查农贸市场“三合一”场所违规住人隐患,并扎实开展虫媒传染病防控,全方位筑牢市场安全防线。
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改的是设施,暖的是民心。这些藏于街巷的民生板块,一头连着商户生计,一头系着居民日常。未来,随着“规范化、智慧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理念深入推进,东莞农贸市场或将继续探索更多可能,让“菜篮子”装下更多幸福感与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