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东方明珠学校初中部 覃益崇《烽火铸魂,青春接力》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6 15:23:56

东莞夏日的晨光穿透薄雾,轻柔地洒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青砖灰瓦上。我跟随“重走东纵路”研学队伍行走在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掌心轻抚着一堵弹痕斑驳的土墙。那些深浅不一的凹坑像是岁月的眼睛,无声地凝视着来自七十多年后的访客。指尖触碰的刹那,一阵战栗穿过身体——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坍缩,将我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军号。讲解员用沉静的声音讲述着它的故事:这是司号员黄伯的遗物。1943年秋,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年仅18岁的他站在山头吹响这把军号吸引敌人火力,身中数弹壮烈牺牲。透过斑驳的铜锈,我仿佛看到那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少年,在硝烟中鼓起尚显单薄的胸膛,将生命的最后力量化作穿越战场的号音。他的号声没有随岁月消散,而是化作穿越时空的声波,正在历史的长廊中寻找新的共鸣。

午后阳光洒在纪念馆广场上,我们三百名青少年整齐列队,齐声唱响《东江纵队之歌》。起初歌声有些参差不齐,但当副歌“我们是英勇的东江纵队”响起时,奇迹发生了——所有人的声浪汇聚成一道洪流,在纪念馆前的英雄雕塑群间回荡,惊起一群白鸽振翅飞向蓝天。那一刻我忽然顿悟:我就是黄伯号声寻找的共鸣箱,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把沉睡的军号从未真正沉默,它一直在历史深处鸣响,等待新一代的胸膛为之震颤,等待新的肺腑为之呼吸。

站在东莞市中心最高处的观景台上眺望,革命老区已然崛起为现代化都市。玻璃幕墙的高楼与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相映成趣,三十处红色研学点如星座般散布在城市肌理中,守护着不该被遗忘的记忆。东莞大道车水马龙,与昔日东纵战士行军的小路交错延伸;繁华的商业街区旁,革命遗址静静地诉说着过往。这种古今交融的景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东江纵队的精神密码,不是固守过去的悲壮,而是让英雄主义在新时代获得重生,让革命精神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

在东莞城市规划展览馆,一组对比照片让我驻足良久:一张是1943年东纵战士在茅棚中绘制作战地图的黑白照片,另一张是2023年东莞科技园区青年研发团队在现代化实验室中探讨技术方案的彩色照片。两张照片跨越八十年,却有着惊人的神似——同样是年轻人专注的面庞,同样是为理想奋斗的眼神。时代的场景在变,但奋斗的精神一脉相承;斗争的形式在变,但报国的初心从未改变。

离别时分,夕阳为纪念馆镀上金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在余晖中格外醒目。我忽然懂得了什么是“初心”——就是黄伯吹响号角时那份纯粹的勇气,是东纵战士为保护百姓甘愿赴死的赤子之心。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要让这把军号永远嘹亮。它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文物,而是时刻回响在青春征程上的进行曲;不是历史课本上的遥远故事,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重走东纵路,我带走的不仅是一段记忆,更是一把无声的军号。它不在展柜里,不在照片中,而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每当迷茫时刻,我便侧耳倾听——那段用青春和生命谱写的旋律穿越时空,依然激越,依然清澈,提醒着我:历史的号角从未停止吹响,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血脉里继续奔流,汇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浪潮,直至永远。

 

作者:东莞市东方明珠学校初中部 初三 6班 覃益崇;指导老师:艾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