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 袁安逸《重走东纵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5 22:01:16

带着凉意的风掠过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老榕树,树洞里那枚复刻的竹简静静躺着。指尖触过粗糙的竹纹,我忽然想起那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重走东纵路,正是在时光的褶皱里,触摸一段热血滚烫的烽火记忆。

踏上青石路,石板缝里的青苔还沾着晨露的潮气。斑驳土墙上,炮火灼烧的痕迹似是未干;涂鸦彩绘里,“为民而战”的誓言在晨光里熠熠生辉。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脉搏上,恍惚间,东江纵队战士们的身影在薄雾中浮现:他们背着简陋的行囊,在这条路上疾行,把青春与热血洒进华南的山山水水。

最动人的是交通员阿婆的故事。罗浮山的羊肠小道上,她的竹篓一半装着野菜,一半藏着“牵挂”——那封被油纸裹了三层的密信。日军搜查的瞬间,她故意将野菜撒落一地,借着捡拾的慌乱,悄无声息地把密信塞进石缝。后来,这封密信帮东纵队摸清了日军布防,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就此打响。如今站在纪念馆的竹篓前,我仿佛看见她鬓角的白发沾着晨间露珠,在山涧里疾走的模样。她本是平凡的农妇,却在国难当头时,成了传递希望的信使。这份“于平凡处见担当”的勇气,正是东纵精神最质朴的注脚。

1941年的百花洞战斗,把“峥嵘”二字深深烙进了华南的山土。东纵战士们握着土枪、手榴弹,甚至把镰刀绑在竹竿上当武器,在山坳里布下天罗地网。当日军小队踏入包围圈,一声哨响,石头与土炸药从山坡倾泻而下,枪声、喊杀声震得树叶簌簌坠落。这场战斗歼灭了五十多名日军,还缴获了两挺重机枪。老战士回忆起那天,说夕阳把山涧的水染成了红色,战士们坐在石头上啃干粮,笑着说“这仗打得解气”。如今,百花洞广场上的冲锋雕像在风中伫立,风掠过雕像的瞬间,我好像听见了当年的呐喊。他们的武器如此简陋,却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

离开大岭山时,夕阳把山路镀成了暖金色。我忽然懂得,“峥嵘岁月”从不是空泛的辞藻,它是无数平凡人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勇气,是东江儿女“为民而战、坚韧不屈”的精神底色。重走东纵路,我们走的是历史的足迹,更是精神的传承之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必再经历战火,但东纵精神给予我们的,是在平凡日子里坚守担当的力量,是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勇气。

那些烽火岁月里的“微光”,如今已化作我们前行的“火炬”。重走东纵路,我们终将把这份历史的厚重,写成属于当代青年的“峥嵘”新篇。

 

作者: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一 2班 袁安逸;指导老师:莫倩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