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展厅里,我久久盯着墙上那幅《李淑桓送子参军》的壁画:画中的阿姨穿着朴素的蓝布衫,正帮穿军装的年轻人整理衣领,她的眼神里有不舍,却更藏着一股坚定的劲儿。讲解员阿姨说,这位阿姨叫李淑桓,大家都称她“东江游击队之母”,她把自己的孩子一个个都送到了抗日战场上。
壁画旁的展柜里,放着一张拼得不太完整的“全家福”,照片边缘有些磨损,中间还留着一道细细的缝隙。“这是李淑桓奶奶的后人,花了好多年才找齐的照片,可到现在还缺两个人。”讲解员阿姨的声音轻轻的,“她的孩子们有的牺牲在战场上,连一张完整的合影都没留下。”我看着照片里模糊的笑脸,突然想起奶奶常说的“一家人要整整齐齐”,心里酸酸的——李淑桓奶奶明明那么爱孩子,却为什么愿意让他们离开家,去面对危险呢?
那天晚上,我把从纪念馆买的李淑桓奶奶的故事手册摊在书桌上,指尖划过她写的《哀国难》片段,字里行间满是对国家的心疼。不知不觉间,台灯的光晕好像变成了一团温暖的光,我仿佛看见一位穿着长衫的奶奶,正坐在桌前写字,她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的毛笔握得紧紧的。
“李奶奶!”我小声喊她,她抬起头,眼里带着温和的笑意。“小朋友,你怎么认识我呀?”“我今天去了纪念馆,看到您送孩子参军的壁画,还知道您写了好多爱国的文章!”我急忙说,“可是我有点不懂,您舍不得孩子,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去打仗呢?”
李奶奶放下毛笔,指了指窗外:“你看现在的夜晚,有明亮的灯,有安稳的家,可当年的中国,到处是炮火,老百姓连睡个安稳觉都难。我的孩子是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孩子,如果我们不站出来,敌人就会把我们的家都毁掉,到时候,谁都没有安稳日子过啊。”
“那您被敌人抓住的时候,不怕吗?”我又问。李奶奶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怕啊,我也想看着孩子们长大。可我知道,我不能说,说了游击队的同志就会有危险,说了敌人就会更猖狂。我告诉他们,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还有千千万万爱国的人,我们中国人是杀不绝的!”
这时,窗外的月光照进房间,我猛地回过神来,手册还摊在桌上,可刚才的对话好像就发生在眼前。原来,李淑桓奶奶的故事,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用送子参军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家国大义”;她用坚贞不屈的牺牲,告诉我们什么是“信念如钢”;她留下的故事,更像一颗红色的种子,在我们心里慢慢发芽。
现在,每次班里开爱国主题班会,我都会把李淑桓奶奶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我还在书桌前贴了一张她的画像,每当我不想写作业、想偷懒的时候,就看看她的眼睛,好像能听到她在说“要好好读书,才能守护我们的家”。我知道,李淑桓奶奶的心愿,就是让我们这代人能在和平的年代里好好成长,而我一定会记住她的话,做一个爱国家、有担当的小学生,把她的精神一直传下去。
作者:东莞市东坑镇多凤小学 四年级 4班 方奕涵;指导老师:朱建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