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东坑镇多凤小学 陈宇游《墙画前的凝视》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4 23:29:34

走进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一幅巨大的墙画瞬间吸引了我全部的目光。画面上,一位母亲正在送别她的儿子,画面定格在母子分别的瞬间。

这就是《李淑桓送子参军》——画中的母亲李淑桓,被称为“东江游击队之母”。她先后将七个子女都送上了抗日战场。

我站在画前,久久凝视。

画中的李淑桓奶奶穿着朴素的布衣,头发整齐地梳在脑后。她的双手紧紧握着儿子的手,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情感——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站在她面前的儿子,背着简单的行囊,身体微微前倾,像是即将出发,又像是还想在母亲身边多待一刻。

让我最受触动的是他们的手。母亲的手布满老茧,却握得那样有力;儿子的手年轻有力,却顺从地让母亲握着。这双手,以后要握枪杀敌,此刻却还是一个让母亲牵挂的孩子的手。

“妈妈,如果是你,你会送我上战场吗?”我忍不住问身边的妈妈。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轻轻摸着我的头:“没有一个母亲愿意让孩子冒险。但那个年代,没有国,哪有家?”

是啊,我忽然明白了画中那份坚定的来源。李淑桓奶奶难道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吗?她当然心疼。但在国家存亡面前,她选择了把最珍贵的都奉献出来。

讲解员告诉我们,李淑桓的七个子女中,有的牺牲在了战场上。听到这里,我的鼻子突然一酸。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我无法想象失去兄弟姐妹的痛苦,更无法想象作为一个母亲,要承受多少次这样的离别之痛。

看着画,我想起了去年妈妈送我去参加夏令营的情景。那只是短暂的分别,妈妈就反复叮嘱要注意安全,每天晚上都要视频通话。而李淑桓阿姨送别儿子,可能是永别,她却依然如此坚强。

这幅画旁还展出了李淑桓奶奶的照片。清瘦的面容,坚定的眼神,和画中的形象一模一样。展柜里还有她写给子女的信件复制件,字迹工整有力:“尽忠即是尽孝”。

从纪念馆回家后,这幅画的影像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它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责任。勇敢不是在游戏里打打杀杀,而是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责任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懂得个人与国家的紧密相连。

晚上做数学题时,遇到一道难题,我刚想放弃,突然想起了画中李淑桓奶奶的眼神。她面对那么大的困难都没有退缩,我怎么能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呢?于是我重新拿起笔,继续演算。

这幅墙画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力量。它让我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像李淑桓这样的母亲,用最珍贵的奉献换来的。我们不仅要珍惜,更要传承这种精神——在和平年代,就是要好好学习,锻炼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站在墙画前的那一刻,我忽然长大了。我明白了,红色基因不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像李淑桓奶奶这样的普通人,在最艰难的时刻做出的最不普通的选择。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行。

 

作者:东莞市东坑镇多凤小学 六年级 4班 陈宇游;指导老师:周国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