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东方明珠学校初中部 吴美莹《一个人走东纵路,捡回颗红色的星》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4 22:45:11

周末清晨,我揣着研学手册,独自踏进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晨光斜斜地扫过展厅,玻璃展柜里的老物件泛着柔光,像在悄悄招手——这趟没有同伴的红色研学,好像比想象中更让人期待。

最先抓住我目光的,是展台上的一盏马灯。铁皮灯罩锈迹斑斑,灯芯早已碳化。可灯座上“东纵交通队”的刻字还清晰可见。讲解员说,当年交通员就是提着这样的马灯,在夜里翻山越岭送情报,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常常把灯光调得只剩一点微弱的亮。我凑近看,灯罩内壁还留着淡淡的烟熏痕,忽然想起自己晚上写作业时亮堂堂的台灯,心里轻轻一震:原来当年的“光明”,是有人提着小灯,在黑暗里硬生生闯出来的。

影视厅里,正放着《东江少年》的短片。屏幕上,十二三岁的小战士们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枪,在竹林里练习瞄准;遇到乡亲们,又会立刻放下枪,帮着挑水、割稻。有个镜头让我攥紧了手心:敌人搜山时,一个少年把情报塞进竹筒,自己却往反方向跑,引开敌人。短片结束,灯光亮起,我发现眼角有点湿——原来“勇敢”从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当年的少年,早把家国放在了心里最重要的地方。

下午,我按手册找到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战壕遗址。战壕不深,却蜿蜒着伸向山林深处,泥土里还能看见细小的弹壳碎片。我沿着战壕慢慢走,想象着当年战士们趴在这儿,瞄准敌人的模样。风穿过竹林,沙沙作响,远处东莞的高楼隐约可见,忽然觉得奇妙:当年战士们守护的土地,如今长出了繁华的城,这大概就是他们最想看到的样子吧。

离开前,纪念馆的广播唱起《东江纵队之歌》。我站在广场上,跟着旋律轻轻哼。阳光落在肩头,口袋里揣着从战壕边捡的小石子,像揣着一颗小小的红色星星。

回家的路上,我把石子放在书桌最显眼的地方。现在每当写作业累了,我就看看它,想起那盏马灯、那个少年。我知道,我们不用再提马灯、躲战壕,但可以把东纵精神里的坚定和热爱,变成笔下的字、书中的知识。这趟一个人的东纵路,我不仅看见历史,更捡回了属于青春的责任——要让当年的光,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继续亮下去。

 

作者:东莞市东方明珠学校初中部 初三 6班 吴美莹;指导老师:艾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