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拂过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斑驳木门,粗糙触感里,门脚缝隙的干枯莞草像时光引线,一下拉我回到烽火年代。这是我 “重走东纵路” 研学首站,曾生司令员曾在此指挥作战,战士们或许就借着莞草丛传递过消息。墙上作战地图留着岁月印子,先辈们粉笔勾勒的每一笔,都藏着如莞草般不认输的保家狠劲。
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阿姨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了:“1941 年香港被占了,东江纵队的战士们豁出命,在大山里开出条秘密通道,把邹韬奋、茅盾等好几百个文化人从鬼子眼皮底下救出来了……”展厅里的老照片上,战士们穿着补丁叠补丁的军装,有的腰间还系着莞草编的腰带,眼神却特别亮。我盯着一张战士们营救美国飞行员的照片,照片角落能看到几双莞草编的草鞋,脑海中不禁浮现他们在密林中赶路的身影:踩着莞草鞋防滑,借着莞草丛隐蔽,拿着简陋的武器,凭着一股勇气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这时候我才算明白,东江纵队的 “精神密码”,就是危难时敢站出来的担当,是绝处逢生的信仰,就像莞草般,平凡却能在绝境中撑起力量
站在东纵路的路牌下,看着眼前车来车往,路沿花坛里竟种着绿油油的莞草,和远处的高楼相映成趣。真不敢想这儿当年是游击队员们打游击的地方,或许那时战士们就是靠着莞草的掩护,在这片土地上与敌人周旋。东莞从抗战时的战场,变成现在的制造业大市,城市模样变了,但东纵精神没丢,就像莞草始终扎根在东莞的土地上,从未消失。我们年轻人研学看历史,不是为了老惦记过去,而是要从革命先辈的奋斗里,找到我们这代人的 “使命”—— 就像东纵战士守家园那样,我们得用知识当武器,靠创新闯天下,在科技、文化的战场上,为国家复兴使劲,就像莞草般,默默生长,却能撑起一片天地。
回去的时候,我在纪念馆留言本上写:“愿用青春当笔,画出新时代的东纵精神样子。”离开前,我摘下展厅外一片新鲜的莞草叶,夹在研学手册里。红色研学的路走完了,但传承的路才刚开始。那些红色研学点的一砖一瓦、一图一景,还有这带着故土气息的莞草,早就在我心里种了棵苗,它以后会变成担当,变成力量,变成我们这代人对民族复兴的承诺。
作者:东莞市常平镇司马中学 初一 2班 刘卓文;指导老师:曾建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