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我特意来到大岭山,走进了心心念念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 这里,正是当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东莞创建的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一踏入纪念馆,仿佛推开了一扇沉甸甸的历史之门:门外,是如今繁华的城市,汽车鸣笛、行人匆匆,满是烟火气;门内,时光却像被凝固了一般,墙上的老照片、展柜里的旧物件,都让人恍惚能闻到当年的硝烟味。
展馆深处,一件褪色的军装静静躺在玻璃展柜中,格外引人注目。军装的肘部磨得几乎透明,肩头还打着一块明显的补丁,针脚歪歪扭扭,却看得人心里发暖。我站在展柜前久久不愿离开,忍不住想象这件军装的主人:他或许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本该坐在明亮的学堂里读书写字,可当国家陷入危难,他却毅然放下书本,穿上这身军装,冲进了枪林弹雨里。馆里这样破旧的老物件还有很多,它们不像教科书上的数字那样冰冷,每一道划痕、每一处磨损,都藏着一个有温度的生命故事,悄悄诉说着过去的岁月。
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普通人为抗日做出的选择。渔民们明知可能会被日军发现、连累全家,却还是在漆黑的夜里,悄悄摇着小船运送战士;农妇们把家里仅存的粮食,毫不犹豫地分给素不相识的游击队员,自己却可能饿着肚子;还有远在海外的华侨青年,放弃了安逸的生活,跨越重洋回到祖国,只为穿上军装保家卫国。他们没有留下能被人记住的名字,却用自己的勇气和坚守,共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
走到纪念馆出口时,墙上的结束语深深印在了我心里:“历史不是用来背诵的,而是用来思考的。”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我们如今 “重走东纵路”,不是为了沉浸在过去的悲伤里,而是要从先烈和这些普通人身上,汲取那份珍贵的精神力量 —— 是他们在绝境中依然不放弃的信念,是他们在黑暗里依然相信光明会到来的勇气。
这次纪念馆之行,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它让我明白:我们现在拥有的和平,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自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心守护。作为中学生,我们的 “岗位” 就是课堂,认真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努力成长为有担当的人,将来用自己的力量让这片先烈深爱的土地变得更美好 —— 这,或许就是我们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初一 3班 许智贤;指导老师:麦佩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