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第七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显示,广州新申报企业441家,通过认定127家(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9.8%。
今年,广州新申报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下称“小巨人”企业)的评审通过数量、通过率、全国排名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这是广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缩影,也是高技术制造业快速成长的注脚。
眼下,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国家战略看,“小巨人”企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可以说,哪里的“小巨人”企业越多,哪里的产业基础就越稳固;
从认定趋势看,“小巨人”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排头兵,其培育需要一定周期,随着近年此类企业的持续发掘,全国认定难度不断加大。
在战略重要性增加、认定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广州“小巨人”企业强势增长,更显可贵。
锚定“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功能,广州专精特新“国家队”扩容,有赖于中小企业梯队壮大和产业政策精准滴灌,更将助力“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补短板”“锻长板”,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站在城市战略的“风口”上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一场城市与企业相互成就、共同向上的双向奔赴。广州的“小巨人”企业并非孤立生长,它们是被深刻嵌入城市发展蓝图的战略种子。
从地域分布看,它们在城市战略版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第七批认定数量方面,黄埔(47家)、天河(15家)、增城(10家)、海珠(8家)、白云(7家)、越秀(4家)、荔湾(3家)等7个区与去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南沙区(17家)同比持平。在广州以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为核心的“三核”格局下,“小巨人”企业多点开花、多极增长,见证了城市不同板块的战略支撑。
从行业分布看,它们构筑了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微观基础。广州第七批“小巨人”企业中,制造业(101家)占比80%,相比第六批(54%)提升26%。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3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3家)、通用设备制造业(11家)、专用设备制造业(10家)等重点领域均突破了10家。
从企业成就看,它们是广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之无愧的生力军。72%企业(92家)上年度营业收入超亿元;85%企业(108家)的主导产品为行业龙头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配套;26%企业(33家)上年度研发费用投入超过2800万元,60%企业(76家)上年度研发费用占比≥7%;12%企业(15家)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58%企业(74家)建立省级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占比均大于10%。
“小巨人”企业的强势增长如同一面棱镜,透视出“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战略下,广州蓄力前行的新趋势与磅礴动能;也折射出广州这座创新之城深厚的产业底蕴、澎湃的创新活力、企业家敢拼善为和优渥的营商生态。
“广州军团”蕴藏“大能量”
专精特新,用一种通俗的说法解释,叫“一招鲜,吃遍天”。专精特新企业的一项产品能影响全球产业链的运转,有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0%—50%。
当其成为“小巨人”企业,就意味着它们主导的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不仅要位于全省前3位,更要承担起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时代使命。
自2019年至2024年,全国累计培育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970家。经复核后(三年一复核),现有有效期内“小巨人”企业14630家。
其中,广州的“企业军团”贡献了重要力量。
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累计培育639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小巨人”企业的年营业总收入达1279亿元。
小鹏汇天、明珞装备、极飞科技……一批明星企业、行业龙头,均有“小巨人”的光环加身。总体而言,广州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呈现出鲜明特点。
首先,成长速度快。2022—2024年,专精特新企业平均增长率18.1%,远高于同行业增速。2024年全市所有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77.8%。12家专精特新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占全市企业入选总数的50%。
其次,创新活力强。2024年,广州“小巨人”企业R&D达8.8%,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平均专利数为8.66件,“小巨人”企业平均专利数为40.93件,远高于同等规模企业,成为全市产业创新的重要来源。
此外,强链稳链作用彰显。全市“小巨人”企业中,六成以上属于工业基础领域,九成企业至少为3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90%以上分布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
“这类企业有快速生长的潜力,也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回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陈波谈到。
“排头兵”是怎样炼成的?
翻阅广州“小巨人”企业的简历,通往荣誉之路道阻且长,却又玉汝于成。
有天时的孕育。
按照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梯次,由低到高可分为一般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各省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不同标签,代表了不同的企业梯次。企业成长“一步一个脚印”,需要时间来锤炼成色。
截至2024年底,广州已累计培育3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39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当梯队渐繁,广州近三年每年都有超百家企业入选“国家队”。
有地利的托举。
“小巨人”企业往往脱胎于地区优势产业,需要龙头带动、配套推动、群链互动。以第六批“小巨人”企业为例,广汽集团旗下宸祺出行等3家企业入选;广州工控集团旗下南方宇航等4家企业入选;广药集团旗下白云山汉方公司入选……在世界500强的加持下,这些企业“起步即不凡”。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城市地区分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陈波指出,一个地区的产业分工存在路径依赖的情况。在城市的发展战略之下,会有顺应型企业的出现;企业的发展成长,反过来又推动了城市的差异化发展。
有人和的造就。
此次跻身“小巨人”企业榜单的健齿生物“十年磨一剑”,研发出世界仅有三家企业掌握的“亲水性”表面处理技术,成为国产种植牙领域的“破壁者”。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陈贤帅是南沙第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其团队也被评为高端领军人才创业团队。
“小巨人”企业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办大事”,一方面需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也有赖政府部门的助力,广州市工信局2024年挂牌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局,正是要不遗余力地服务好中小企业。
一批又一批“小巨人”企业在广州拔节生长,它们以专注铸专长,以创新赢未来。从“小而精”到“强而巨”的攀登之路,不仅勾勒出广州“制造业立市”的坚实脊梁,更将通往一座城市与万千企业彼此成就、共同向上的星辰大海。
完善梯度培育体系
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部分提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国家的战略规划,为各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指明了方向。
以北上深江浙为例,在顶层设计上,均注重政策系统性,形成覆盖企业全周期的政策支撑体系;工作机制上,建立了高效的“市-区”联动机制;培育模式上,形成了“政策引导-服务支撑-生态协同”的立体化培育格局。
“政府的角色应当是培养未来的大型企业,即今天的中小型企业。”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在建言广州的产业策略时指出,“建议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扶持和培育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
遵循国家指引、结合先进经验、着眼本地实际,广州正为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出系列举措。
强化政策保障。今年8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若干措施》,未来三年《若干措施》各项惠企政策资金将超过10亿元;《若干措施》着力点在完善梯度培育、要素保障、公共服务等机制,从强化梯度培育、激发创新活力、强化金融支持、深化数智化改造、促进融通发展、优化综合服务、强化组织保障七大方向提出25条主要行动及培育措施。接下来,市工信局将狠抓政策落地、政策服务,同步开发数字化政策服务工具和智能诊断工具,实现涉企惠企政策实时收集、精准推送、直达兑现等服务。
精准建立培育库。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数据库,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入尽入”“应报尽报”。推动涉企数据互通共享,除了企业基本信息、财务数据、知识产权等常规数据外,及时收集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市场拓展情况、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数据,动态更新企业“数据库”。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企业人工智能诊断工具包”,通过在线自评系统生成电子诊断报告,推动从“经验判断”到“数据洞察”的升级。
健全协同培育机制。每年由市工信局通过培育平台、企业大数据平台,筛选出1000家左右的重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级分层培育,与各区、重点街镇协同发力,通过集中培训和“专员”精准服务,为企业提供“贴身”“陪跑”服务,做到“一企一档”全过程陪伴;实现政策精准匹配、诉求高效办理、资源集中获取。同时,组织专家团队对企业开展申报集中攻关,提高申报质量和通过率。
建设赋能中心。由市工信局牵头建设“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赋能中心”,以梯度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重点需求为主线,打造政府、企业、服务机构三方联动赋能纽带,聚焦“政策赋能、创新赋能、数智赋能、人才赋能、金融赋能、生态赋能”六大主攻方向,充分整合国内各类优质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发挥服务赋能叠加效应,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精准服务。
推动数字化转型。接下来,市工信局将充分利用国家试点、省级试点期间政策,把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升级的重要抓手,培育一批技术实力强、服务能力优的数字化服务商,通过“诊、转、育、服”四步走“一盘棋”推进,针对不同数字化水平的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大力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敢转、愿转、会转,转出实效。
据广州市工信局创新创业服务处处长肖泽介绍,接下来,广州将进一步完善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