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东莞,蝉声还未走远。国庆日,我们走进大岭山东江纵队旧址,阳光从榕树间隙洒下,斑驳光影中,我仿佛看见一条通往光明的路。
展柜里,一枚勋章覆着薄灰,但五角星依然闪亮。旁边是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讲解员轻声说:“它的主人陈强,牺牲时刚满十八岁。”我怔住了——十八岁,本该在课堂读书的年纪,他却把青春永远定格在烽火岁月。原来,青春不只有诗和远方,更可以是把生命献给祖国的模样。
往里走,一套打满补丁的军装静静陈列。肘部、膝部的补丁摞着补丁,有些地方已然破损。旁边的草鞋鞋底磨出大洞,系带断裂。这些无声的文物突然有了生命,向我诉说那个缺吃少穿却信念如山的年代。
司令部旧址的木桌上,作战地图泛着黄斑。旁边钢笔笔帽刻着“东纵”二字,深深浅浅,像在时刻提醒执笔人肩负的使命。我的心被什么蜇了一下——连随身物品都刻着信仰,而我们却常把光阴虚掷。
最震撼的是烈士陵园。同学们数着柱子:“正好十八根?”讲解员声音低沉:“一场阻击战,十八位烈士全部牺牲。”石柱如十八个年轻哨兵,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中央的纪念碑像一柄长剑,将永恒的光辉洒向东莞。
“他们最大的才二十出头,”讲解员说,“有的腿受伤,有的身中数弹,但没有一人后退。因为身后是家园,是父老,是中国人的骨气!”我凝视石柱,石柱也凝视着我。我们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献上三束白菊。菊花在风中微微颤动,像战士们不屈的英魂。
返程时,东莞华灯初上。公交站里归心似箭的上班族,广场上嬉戏的孩童,夜市里升腾的烟火气……这寻常的人间烟火,不正是先烈们梦想的盛世吗?网上有句话浮现脑海: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替我们负重前行。
十八根柱子,十八个永恒的回答。他们用生命告诉我:青春该为何而燃。我会把这红色火种传递下去,让东纵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光——这不是口号,而是一个少年最郑重的承诺。
作者:东莞市东坑镇多凤小学 六年级 4班 廖思琪;指导老师:周国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