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星光,照亮长安文学之路”长安文学之夜活动举办
东莞+-长安视窗 2025-10-24 16:08:07

■长安文学之夜活动现场 长安供图

10月18日晚,由长安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长安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长安镇作家协会承办的“鲁院星光,照亮长安文学之路”长安文学之夜活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员、长安本土作家与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围绕创作感悟、学习收获与文学发展展开深度交流,共同编织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生活温度的文化盛宴。

长安作家协会副会长洪湖浪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强调“长期深刻的训练”是写作的关键。他特别赞赏李日新、熊锋、李焕文等作家的扎实功底与创作活力,并对长安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将借助媒体资源加大长安文学宣传力度,让更多本土创作者被看见,呼吁文友们共同努力,让长安文学在鲁院星光的引领下,延续“扎根生活、打动人心”的传统,书写更多精彩的本地故事。

鲁院归来

文学初心更坚定

活动伊始,首次参与长安文学活动的李冬、李日新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期待与理解。随后,曾为民、莫博、张利华等作家分享了各自的创作心得。曾为民提出要以“学徒心态”持续深耕诗歌创作;莫博认为在网络时代,独特的生命体验尤为珍贵,真诚的创作自有其价值;张利华则秉持“先做人再作文”的理念,退休后专注培养青少年文学人才,以平凡人生经验点亮后辈的文学之路。

在活动的核心环节,刚从鲁迅文学院研修归来的作家们分享了他们的收获与感悟,展现了为文学梦想付出的坚持与赤诚。

作家胡云是一位在东莞工作20年的80后作家,来自江西,现在长安当模具师傅并承包了生产线。他为参加鲁院研修,不惜承担停工造成的近三万元经济损失。他坦言,文学是疲惫生活中的“微光”,而鲁院学习让这束光更加明亮。

青年诗人熊锋(笔名苏烛)是一位在长安经营硬笔工作室的90后诗人,来自湖北。他关闭自己经营的硬笔工作室大半个月,损失近十万元,只为亲身体验鲁院的文学现场,了解当代名家眼中的文学图景,他以“时刻保持好奇”来确立对生活的审视和切入角度,强调“伟大成就源于艰辛训练”,谈起鲁院研修期间的点点滴滴,他感慨道:“这些鲜活的瞬间,才是我们所有的渺小个体对存在感知的一再印证和补充。”

李志仙(笔名柳雁)是一位来自云南的女作家,在长安常住,偶尔回乡。她带着对乡愁题材深化的困惑走进鲁院。老师关于“移民生活书写要捕捉烟火气细节”的指导让她豁然开朗,意识到一碗热汤、一句乡音往往比宏大叙事更能打动人心。

杨信莲是一位来自湖北的体制内女作家,她在长安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她结合基层工作经历,分享了如何书写城市平凡人的故事。她表示:“鲁院的学习让我更加坚定过去的创作方向。”

共话未来

展望长安文学新篇

在讨论环节,熊锋、李焕文、曾为民等围绕“素人写作与专业创作”“天赋与训练”“读者喜好与自我表达”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熊锋认为素人写作需警惕“经验消耗”,要通过训练拓宽视野;李焕文强调“实战能力比学历、出身更重要”——坦言自己在网文领域的实战与理论积累,已能比肩专业研究者;曾为民认为新大众文艺鼓励素人写作,核心始终是扎根生活、服务大众,这也是长安文学的独特优势。

活动精彩纷呈,让身为长安作家的主持人陈月秋由衷感慨:从为文学放弃收入的赤诚,到对“素人写作”的深度思辨;从老一辈的经验传承,到年轻一代的锋芒初露,这场文学之夜不仅是鲁院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长安文学薪火相传的重要节点。随着文学改稿会、年轻创作者扶持计划等活动的持续推进,长安文学必将打破圈层壁垒,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让文学真正成为照亮平凡生活的光芒,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更加蓬勃的创作力量。

文字:甘劼伟 通讯员 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