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莞城和阳小学 林双《我的爸爸叫林平——名字里的传承》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4 12:29:50

小时候,我和哥哥一起去榴花公园玩耍。走到抗日纪念亭前,一面巨大的浮雕吸引了我的目光。突然,我瞪大了眼睛——上面赫然刻着一个熟悉的名字:林平!我和哥哥激动地喊起来:“妈妈,快看!爸爸在那儿!”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竟有一位与爸爸同名同姓的抗日英雄。后来,我在人民公园的红色教育基地也看到了这个名字,在大岭山的东江纵队纪念馆里还见到了他的雕像。从那时起,我对这位名叫“林平”的英雄,有了一种特别的好奇与敬意。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才明白,这位和父亲同名的英雄,曾在民族危亡之际扛起千钧重担。1940年,东江纵队游击队陷入困境,战火纷飞中,林平政委挺身而出,在大岭山重整队伍,建立起大岭山、羊台山两大抗日根据地,令日寇闻风丧胆。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与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开辟通道,成功将八百多位文化人士从敌人眼皮底下转移,保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种”。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林平用信念与勇气守护着祖国的尊严与希望。

而我的爸爸,也叫林平。他没有拿过枪上过战场,却把那份勇敢和担当穿在了身上。他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在洪水肆虐时不顾自身安危,冲进激流抢救被困群众;也曾为保护部队财产,额角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他总笑着说:“这是光荣的勋章。”如今,他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坚守岗位,默默守护城市的安宁。虽然他陪伴我们的时间很少,但他守护着无数家庭的团圆。在和平年代,爸爸同样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他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对家国的守护。

现在,每当听到东江纵队的故事,我总会想起两个林平——一个在战火中挺立,一个在平凡中发光。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却守护着同一个中国。原来,红色基因从未远去,它就在一声名字的呼唤里,在一道伤疤的背后,在每一次默默的坚守中。

林平,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束光。它照亮过去,也温暖着未来的路。或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作者:东莞市莞城和阳小学 四年级 12班 林双;指导老师:杜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