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湖创客坊位于东莞市麻涌镇古梅路华阳湖南侧。一到夜晚就活跃起来。天刚擦黑,灯就一盏盏亮了,华阳湖创客坊也醒了。人声像潮水漫上来,街巷活络得像水流。人声、灯火、食物的香气,被晚风一搅和,整个湖岸都跟着亮堂了,创客坊的喧闹,硬是把静谧的风景搅得热气腾腾。
老郑的艇仔粥摊子总是头一个冒出白汽,那口大铜锅看着深不见底,米粒在里头翻滚,虾干、鱼片、花生碎、浮皮在稠粥里沉沉浮浮,香气不管不顾地往人鼻子里钻。老郑手腕上青筋凸起,稳稳地舀粥、盛碗,动作麻利得很。他在水上摇橹摇了大半辈子,如今这锅粥里,也熬着麻涌人生活的老滋味。收摊的点儿,老郑必定抄起那柄特制的长勺,细细刮掉锅底一层薄薄的米脂——那锅底就像条小小的河床,留下了一天日子的印子。
在创客坊溜达,街口摆的工艺小龙舟最抓人眼球。摊主梁师傅说,这两年,手巧的匠人把江里赛的大龙舟“缩”了,做成了精巧的小玩意儿。这些小舟,船身溜光,龙头昂着,龙鳞片片清晰,老龙舟的精气神儿没丢,又成了能摆能藏的好物件。在麻涌,龙舟可是顶顶要紧的精神头,龙舟队更是争气,国内国外的大赛,捧回的金杯银杯少说也上百个了。
离小龙舟摊没几步远,就是麻涌的粤剧私伙局。天一黑,私伙局的嗓子就亮开了,咿咿呀呀的粤曲顺着风飘。爱听戏的人一拨拨循着声儿过来,站定了听上一段。
说到麻涌的粤曲,不能不提麻涌小英雄少儿粤剧团。这个草台班子专教孩子们唱戏,国内国外的大赛没少露脸,王海乐那帮小孩子,全国“小梅花”金奖都捧回来好几个。这些小演员有空也来创客坊,给过路的游客唱上几段。
夜越深,创客坊反倒越精神。食肆门口长桌排开,食客们围坐一团。腾腾热气卷着鱼鲜、肉味、酒香,在灯光里打转。高声谈笑,杯盘磕碰,像白天华阳湖的水浪声,这会儿都化成了人间的热闹交响。糖画摊前,肥仔强捏着小铜勺,金灿灿的麦芽糖浆细细流下,三绕两绕,龙啊、凤啊、花鸟虫鱼就出来了。小孩子们踮着脚围着看,大气不敢出,眼睛盯着那亮晶晶的糖丝。肥仔强以前是打鱼的,如今他手里流出的糖丝,好像还沾着当年水上日头的暖和气儿。霓虹灯影下,糖画边角慢慢化开,淌下糖稀,像是老辈传下的东西在这片喧腾里走着、淌着,悄悄融进了麻涌新长成的骨肉里。
酒吧那边,鼓点闷闷地穿过夜气传来,年轻的身影挤在霓虹灯下,说笑打闹,杯里的冰块碰着杯壁,叮叮当当。那乐声和笑闹搅在一起,像要把麻涌的夜给点着了。
最让人难忘的,估计是那些香蕉摊了。除了有生香蕉品尝外,你还可以在这里吃到美味可口的香蕉煎蛋、香蕉薄餐、紫菜香蕉糖水、姜汁蒸香蕉等香蕉主味食品,欣赏到多姿多彩的香蕉美食文化。
麻涌香蕉有800多年种植历史,早有盛誉。据《麻涌镇志·大事记》记载,1958年,东莞县麻涌区土专家曾巨炜培植出高产香蕉,成绩显著,麻涌区新基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此获颁“国务院奖状”(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另据本地人介绍,以及“东莞发布”等媒体报道,当时新基乡干部李美全带着麻涌香蕉上京领奖回来后表示,该奖状是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亲手颁授的,周总理在品尝过麻涌香蕉后,还亲口夸奖麻涌香蕉“产量高味道好”。
由此,麻涌香蕉更是驰名海内外,由麻涌香蕉衍生的美食和农副产品也备受消费者青睐。
麻涌,原本是片鱼米乡。老一辈人还记得清代赖洪喜写的诗:“万井人家一簇烟,东江三月绕门前。晓来击板乘潮过,白饭红虾出水鲜。”可后来几十年,工业化给生态带来了很大压力,麻涌成了人们口里的“龙须沟”。2013年,镇里人横下一条心,清淤截污,引来活水,把破旧的河堤收拾齐整,让憋坏了的水道重新喘上气。机器的轰隆声换成白鹭扑棱翅膀,粼粼秋波又见天光云影——他们倾力开发的华阳湖成了国家湿地公园,让昔日的“龙须沟”,重新成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好地方,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又飘回了水边新起的人家。
华阳湖这一汪水,到底把麻涌的命数改了。创客坊的灯火,照着今日的喧闹,也映着昨日的渔火桨影。
华阳湖创客坊的夜,往后只会更亮堂,更有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