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霜降,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冬交替的重要节点。此时寒气渐浓,万物趋于闭藏,人体也进入为冬季储备能量的关键时期。面对燥邪与寒邪交织的气候特点,中医倡导以“饮食调养、起居有常、外治辅助”的综合策略,助力公众平稳过渡至冬季。
节气特点:寒燥夹杂,人体易现不适
霜降时节,寒邪与燥邪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外邪。寒邪易伤阳气,导致畏寒肢冷、手足不温;燥邪则易耗伤津液,引发皮肤干燥、咽干咳嗽等症状。此外,气温下降会影响气血运行,可能出现肢体麻木、关节疼痛等气血不畅之症。因此,养生重点应围绕“收”与“藏”,可通过平补温润、防寒保暖、调和气血,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饮食调养:补而不燥,重在健脾润肺
饮食方面应遵循“温润平补”的原则,多食补而不燥、健脾润肺之品。如山药、芡实、栗子等,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营养吸收。黑芝麻、核桃、牛肉等性温食材,则能滋养肝肾、补益脾胃,尤其适合体质偏寒、易感乏力的人群。
需特别注意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如西瓜、生梨、螃蟹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若为缓解秋燥而食梨,建议蒸熟后食用,以缓和其寒性,更好发挥润肺功效。此外,常饮雪梨银耳羹、莲子百合汤等羹汤,可有效补充体液,缓解咽喉与皮肤干燥。
起居运动:保暖为先,动静结合
霜降后应注意身体关键部位的保暖,尤其是足部、颈部和腰部,不提倡穿着露脚踝的衣物。民间虽有“春捂秋冻”之说,但慢性病患者不宜盲目效仿,应注意及时添衣,防止受凉加重病情。
作息方面,可比夏季提早入睡,延长睡眠时间,建议晚上10点左右就寝,早晨6至7点起床。早睡有助于滋阴,早起可顺应阳气升发,舒展肺气。运动宜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缓和项目,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

特色外治:温通防病,巩固阳气
依据中医“治未病”理念,霜降后可适当采用督脉灸、火龙罐、葫芦灸、护心灸等外治法,以温通经络、扶助阳气。督脉灸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呼吸疾病等虚寒病症;火龙罐长于调理风寒湿痹、胃肠功能紊乱;葫芦灸对肩颈腰痛、妇科问题及亚健康状态有改善效果;护心灸则侧重温通心阳,改善心悸、怕冷、失眠等症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升机体抗病能力,实现秋冬平稳过渡。
霜降不仅象征季节的转换,更是人体调节机能、储备能量的关键期。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与外治辅助,公众可有效增强体质,为寒冬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