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气温一降,因心脑血管问题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有人突然头晕头痛,有人出现手脚发麻,严重的甚至会突发心梗、脑梗。
为啥天气一冷,血管就容易堵?不少人觉得是巧合,其实不然。下面请东莞市莞城医院内一科主任、心血管专家陈志华来科普。
秋冬血管易堵?有3个关键原因
01、低温让血管缩水变脆,血流速度慢半拍
血管就像一根有弹性的橡皮管,高温时会舒张,低温时则会收缩。秋冬气温骤降,人体为了维持核心体温,会自动让全身血管收缩。尤其是四肢、脑部的小血管,收缩后管腔变窄,血流阻力突然增加。
对血管本身就有斑块(像血管壁上的小疙瘩)的人来说,窄化的血管会让斑块更容易“卡壳”,一旦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就会直接堵死血管,引发心梗、脑梗。
有研究显示,当气温低于10℃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比平时高出 2-3 倍,就是这个道理。
02、秋冬“懒+馋”,血管负担翻倍
天气冷了,人就容易犯两个错:一是动得少:出门嫌冷,窝在沙发上追剧、打游戏,全身血液循环变慢,血液里的脂肪、垃圾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相当于给血管添堵;二是吃得油:火锅、炖肉、热汤成为餐桌上的常客,这些食物高油、高盐、高糖,会让血脂、血压悄悄升高,血脂高会让斑块变大,血压高会让血管承受更大压力,双重夹击下,血管堵的风险自然飙升。
03、干燥+血压波动,血管不堪重负
秋冬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快,血液会变得黏稠,就像浓粥一样难流动,容易在血管狭窄处形成堵塞。
同时,低温还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忽高忽低。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波动会直接冲击血管壁上的斑块,一旦斑块脱落,就可能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做好三件事,给血管添层保护衣
01、保暖抓重点,别让血管受“冷刺激”
- 出门时戴帽子、围巾、手套,重点保护头部、颈部、手部(这些部位血管丰富,受凉后容易触发全身血管收缩);
- 避免突然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可先在门口站一会儿,让身体适应温度变化;
- 睡前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10-15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水温,避免烫伤。
02、饮食减油盐,给血管减负
- 少吃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腌制菜、甜饮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芹菜、苹果),帮助降低血脂、清理血管垃圾;
- 每天喝够 1500-2000 毫升温水,别等口渴了再喝,保持血液黏稠度正常;
- 可适量吃一些“护血管”的食物,比如深海鱼(富含Omega-3,能调节血脂)、坚果(每天一小把,补充不饱和脂肪酸),但要注意控制量。
03、运动循序渐进,别让血管累着
- 避免早上空腹运动(低温+空腹容易导致低血糖、血管收缩),建议下午三四点或晚饭后1小时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运动方式;
- 运动前一定要热身5-10分钟(比如活动关节、快走),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
- 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计划。
出现这六个信号别硬扛
血管堵塞不是突然发生的,身体会提前发出“预警信号”,尤其是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以下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别以为是小毛病硬扛,耽误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突然头晕、头痛,伴随视物模糊、站立不稳;
▲单侧手脚麻木、无力,比如拿东西掉地上、走路腿发软;
▲胸痛、胸闷,尤其是活动后加重,休息几分钟也不能缓解;
▲呼吸急促、心慌,伴随出冷汗、恶心呕吐;
▲说话含糊不清,比如想表达却说不出来,或别人听不懂;
▲单侧眼睛突然看不清,甚至短暂失明(几分钟后恢复)。
陈志华提醒各位市民,秋冬是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但只要我们做好保暖、管好饮食、坚持适度运动,就能大大降低血管堵塞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别忽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对血管健康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