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怀着崇敬与激动的心情,走进了东江纵队纪念馆。刚踏入展厅,展台上一个陈旧的水壶便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它的外壳布满斑驳的划痕,壶盖还缺了一角,像一位带着岁月伤痕的“老战士”。
“这是李叔叔当年用过的水壶。”讲解员姐姐的声音缓缓响起,“他带着它翻山越岭,壶里的水不仅自己舍不得多喝,还总分给受伤的战友。”听着这话,我看着那只不起眼的水壶,忽然觉得它沉甸甸的,里面装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战士们互帮互助的战友情。转身看向另一侧展柜,一把锈迹斑斑的大砍刀静静躺着,旁边的枪支也磨得有些粗糙,可刀身的寒光、枪身的纹路里,仿佛还能看见先辈们冲锋的身影,藏着他们对祖国的赤诚,对侵略者的痛恨。
接着,我们停在一个旧木柜台前。刚走近,一股带着纸墨味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这是东纵战士自己办的《前进报》!”姐姐指着报纸上细小的字迹说,“没有打印机,他们就用钢板一笔一划刻;油墨不够,就把锅底灰混上菜籽油当油墨。”我盯着那些模糊却有力的字,眼前好像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煤油灯的光摇摇晃晃,战士们握着铁笔,手指被磨得发红,却依旧一笔不停地刻着——原来那时传递一句消息、一份信念,要付出这么多辛苦,手心仿佛也传来了隐隐的酸涩。
最让我难忘的是“秘密粮仓”。那是石壁上凿出的小格子,窄得只能容下两个小朋友。“当年村民们为了给游击队藏粮食,把稻谷装进陶罐,再悄悄塞进去。”姐姐笑着讲,“有一次敌人来搜查,一位老奶奶急中生智,把鸡赶到粮仓附近,‘咯咯’的鸡叫声,刚好盖住了战士们搬粮食的动静。”我忍不住钻进格子里,黑暗中仿佛真的闻到了淡淡的稻谷香,耳边好像也响起了鸡叫,眼前闪过老奶奶假装赶鸡、实则紧张护着粮仓的模样。
走出纪念馆时,阳光洒在“东江纵队纪念馆”的金色牌子上,格外耀眼。我摸了摸口袋里的研学纪念章,它比刚拿到时更沉了——不是因为重量,是因为里面装着战士们的热血、村民们的勇敢,装着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东纵故事。
作者:东莞市常平第三小学 五年级 1班 郑茜文;指导老师:邓应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