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不是‘单点尝试’,而是要让名师经验可复制、政策落地有方向、教师成长有路径!”10月22日,东莞科技名师成长沙龙(第3场)在东莞市第十一中学成功举办。活动由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策划主办。
活动紧扣《东莞市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核心任务,以“名师领航成长路,科技赋能共前行”为主题,通过名师经验分享、圆桌交流、AI教育相关政策研读等多元形式,为全市科技教师搭建了成长交流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试点探索”走向“常态落地”。
名师分享
拆解AI教育成长路径,提炼可复制实践经验
三位深耕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名师,结合自身多年实践,从不同学段、不同维度分享成长亮点与核心经验,为参会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成长模板”。

黎清万:“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构建AI教育体系化能力
作为东莞市第十一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专家,黎清万分享了“蛰伏—爆发—体系化”个人十年成长逻辑。
黎清万从“零AI基础”到构建“AI通识课程体系化、AI科创教育普及化、AI赋能教学评路径化”的三维实践框架,形成“研学—知行—积淀—体系”的成长闭环。他主编《信创学丛・人工智能》等多套教材,开发“三段九步”大单元教学模式。
黎清万给年轻教师的建议,在成长“蛰伏期”广泛阅读、尝试实践,打好理论与技能基础,等待“爆发期”机会;后期要学会总结输出,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研究成果。“既要掌握AI等教育技术工具,更要注重思维能力提升,做‘双素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思维发展而非单纯知识记忆。”积极构建合作网络,发现并联合有潜力、优秀的教师伙伴,借助高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实现个人与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郝露茜:从“课堂实践”到“跨界创新”,拓宽AI教育能力边界
塘厦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郝露茜,以“人工智能教师的多元成长地图”为主题,分享了从“学科教师”到“跨学科AI教育领航者”的成长路径。
郝露茜是以“终生学习者”为目标,持续追踪国际素养研究与教育改革趋势,积累1389个文件、221个文件夹的理论学习资料,形成“有深度与广度的理论基础”。她提醒教师要避免“低效用AI”,针对教学中“仅用AI做简单课件、未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场景”等问题,提出“AI赋能需紧扣学情,聚焦‘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例如通过AI分析课堂数据,优化教学设计与互动环节。
“做‘终生学习者’与‘与时代休戚与共的人’,保持对教育的自觉与敬畏,不断学习前沿教育理念与技术。”郝露茜给年轻教师的建议是,勇于走出舒适区,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比赛、跨学科项目与交流活动,在实践中突破成长瓶颈,实现能力跃迁。注重教学反思与自省,逐步形成个人教育教学特色,构建有角度的课程视野。

唐路胜:“赛事驱动+成果沉淀”,以实践激发AI教育活力
东莞市企石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广东省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唐路胜,围绕“AI时代的科创教师成长路径”,分享了“以赛促教、以研促长”的实践经验。
唐路胜回顾20年教育生涯,从带领学生获首个市级科技荣誉起步,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科技赛事实践—成果转化”的成长闭环,主编8册科创教材(含《人工智能迷案追踪》《AI小精灵》等小学生AI通识读物),带领团队获163项市级以上奖项,省级金奖600余项。他探索“AI赋能科技竞赛”模式,通过虚拟实验、模拟测试降低竞赛成本与门槛,激发学生创造力。他注重成果沉淀,将竞赛经验、课程设计转化为正式出版读物与校本资源,形成“实践—总结—输出—迭代”的良性循环。
“成长没有捷径,真心付出是唯一途径,需保持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长期坚持。”唐路胜给年轻教师的建议是:提前规划职业发展,找准自身在科创教育领域的定位,围绕定位持续深耕。积极拥抱AI时代,主动学习AI技术,将其合理融入教学,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避免过度依赖技术。

圆桌论坛
聚焦AI教育核心议题,碰撞实践智慧
沙龙现场设置“人工智能莞邑良师成长路径”圆桌论坛,由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字化部部长王征主持,关晶莹、黎清万、郝露茜、唐路胜、郑旭淳五位嘉宾围绕“AI教育”“AI赋能”“教师成长”三大热点展开讨论。
热点1:AI教育中,教师的能力边界与核心素养是什么?
黎清万:教师无需“精通算法编程”,但需理解算法逻辑,例如通过算法思维启发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核心是“深度理解教育教学”,唯有把握课堂新样态需求,才能让AI技术服务于“培养学生AI素养”的目标,避免“为技术而技术”。
关晶莹(东莞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针对青年教师,需通过“青蓝工程”搭建“AI通识培训—课例实践—导师指导”的成长链,帮助其从“会用AI工具”到“懂AI教学”,例如通过师徒结对,共同设计“AI+学科”融合课例,逐步提升AI教育能力。
热点2:AI如何赋能教师成长?如何避免“AI替代教师”?
郑旭淳(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一级教师):将AI作为“成长伙伴”,例如备战省青赛时,用AI做“头脑风暴伙伴”提供教学设计框架,用AI做“反思镜子”分析课堂盲区,实现“半个月优化60余节课”的高效成长。
郝露茜:使用AI教学需避两大误区:低阶替代致内容同质化、教师思维惰性;追求炫技偏离教学目标。AI应服务教学本质。我参与了三期的东莞市人工智能种子教师培训,也参与开发线上课程《玩转AI,赋能教育》,经验是通过AI打通跨学科之间的壁垒,同时赋能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过程。我们首先关注教学的真正需求,以课标解析构建AI赋能教学设计框架,将AI对项目式学习的支持分四阶段:项目选题、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持闭环。

专家点评
“数智莞师”需练就“五种AI气质”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字化部部长王征对教师们的分享进行点评,他结合东莞AI教育实践提出三点要求:把握“AI教育”与“AI赋能”的双重目标。一方面,教师需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在科学类课程中加强AI导向,加强 AI融合创新应用,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夯实学生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善用AI工具提升教学效率,例如通过AI智能批改作业实现“全卷留痕、学情诊断、错题巩固”,推动大规模“精准教学”。避免“形式化AI应用”,构建“师生机协同”新生态。
他还提出未来“数智莞师”需具备“五种AI气质”——懂AI理念、用AI提效、创AI课程、慎AI边界、共AI成长。

政策研读
打造和深化三大教育数智化品牌
活动现场,王征还带大家研读了多项AI教育核心政策文件,为教师成长与学校实践提供明确指引。为落实国家和省教育数字化战略,东莞市聚焦课程教育、教师发展、场景应用、示范推广、支撑保障“五位一体”系统推进,打造“数智莞师”“莞教智创”品牌,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一是课程普及: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构建“通识—学科融合—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建设500个精品课例,实施学生AI素养微认证。
二是教师赋能:建立全覆盖培训体系,研发“1+X+N”教研课程,建设AI领航名师、先锋导师、种子教师梯队。
三是场景创新:推动“以智助教、助学、助评、助研、助管”全链条应用,建设智能课堂、学伴、教研空间、校园治理等典型场景。
四是示范推广:建设松山湖、滨海湾、塘厦三大教育高地,培育100所项目校与AI研学中心,打造“AI达人秀”等品牌活动。
五是支撑保障:建设教育垂直大模型与200个人工智能实验室,设立研究中心与学会专委会,强化安全与伦理监管,确保AI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以全员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到全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再到人机协同进行跨学科创新为路径,实现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全覆盖,不断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研—管”五大领域多元场景应用创新,重点推进“智能导师、智能课堂评价、智能作业、智能体测”四大项目,打造和深化“数智莞师”“莞教智创”“莞式慕课”三大教育数智化品牌,构建“师生机”协同发展的东莞“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此外,活动同步发布《东莞科技名师成长沙龙(第3场)资料册》,收录松山湖未来学校、东莞六中、松山湖北区学校等5所学校的AI教育典型经验,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星原对本次沙龙进行总结:“本次沙龙既紧扣‘人工智能+教育’的教育强市工作重点,又聚焦教师成长的核心需求,通过‘名师经验拆解—热点问题研讨—政策研读支撑’的立体设计,既为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落地’的成长路径,又明确了政策导向与实践方向,真正做到‘名师领航、资源共享、协同成长’,为东莞科技教师队伍建设与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