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柴慧名师工作室二期启动,做美育路上的“点灯人”
东莞+ 2025-10-22 12:15:25

“美育应从‘教技术’走向‘育心灵’,美术教师应向美育教师转型,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与情感滋养。”

10月17日,东莞市高中美术精研骨干教师研训活动(第14期)暨东莞市王柴慧名师工作室第70期研修活动在东莞外国语学校举行。

活动现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系主任李瑜琪教授的一番话,为在场众多一线教师提供了美育创新的思路与方向,激励大家在美育之路中做点亮心灵的点灯人。

同课异构赏名作,分层教学显匠心

此次活动内容涵盖“课例展示”“工作室启动仪式”与“专家讲座”三大板块。

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初级中学王奕老师与东莞市清溪中学陈日寿老师围绕北宋经典山水《晴峦萧寺图》,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

王奕老师面向初中学生,以“图像识读”为路径,引导学生从近、中、远景逐步走进画面,感知国画山水“三远法”的构图意蕴。她巧妙结合画家李成的人生际遇,解析“卷云皴”“蟹爪枝”等笔墨语言,让学生在技法学习中体悟“可望、可行、可游”的山水意境,实现技法学习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

陈日寿老师则以高中学生为对象,构建“赏画之貌—探画之妙—品画外之音”的递进式教学逻辑。课堂中,他不仅带领学生深入剖析作品艺术特色,更引入《游春图》进行对比鉴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不同时期山水画的风格流变与审美追求,提升鉴赏思维与审美判断能力。

承前启后聚合力,赋能启航绘新篇

新一届王柴慧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让人耳目一新,仪式设计兼具温度与深度,既有对过往历程的深情回顾,也有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

东莞外国语学校陈泽林书记致辞,他充分肯定工作室在区域美育实践中所作的积极探索与贡献,勉励工作室继续发挥平台优势,为东莞美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工作室主持人王柴慧老师,重温了第一期工作室的研修历程——那些深夜研讨的专注、送教交流的热忱、成果绽放的喜悦。王柴慧表示,衷心感谢第一期学员的辛勤付出,并寄语他们成为照亮前行的“灯塔”,持续传递美育薪火。

仪式现场,还发布了工作室第二期成员名单。王柴慧勉励新老学员共同传承工作室“钻研·求真·创新”的精神血脉,在共研共学中实现专业成长。

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的胡振佳老师作为新成员代表发言。他表达了对加入工作室的珍惜与期待,并分享了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展现了新一代美术教师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投身美育的热忱初心。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美术教研员黄旭穰,围绕“新时代美术教师的素养重构”这一主题,提出美术教师应着力提升数字化素养、专业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他也强调要在区域交流中积极展现东莞美术教育的风采。

东莞外国语学校吕雪玲校长为专家团队颁发聘书,受聘专家包括华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系主任李瑜琪教授;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美术教研员黄旭穰老师;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级教师邹官民老师等。

黄旭穰老师为工作室指导教师颁发聘书,梁光海、黄万辉、刘佩佩、刘丽娟、何慧群等一线美术老师接受聘任。

以美育润泽心灵,以共情温润成长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瑜琪教授带来题为《美育的思考》的专题讲座,引导教师们重新审视美育的本质价值与实践路径。

李教授从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实问题切入,指出美育应从“教技术”走向“育心灵”,美术教师应向美育教师转型,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与情感滋养。他剖析了当下美术课堂中“审美情趣”培养的缺失现象,并提出“美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包括问题的引导、好奇的引导与共情的引导。

结合大学通识课程中的创新案例,如设计素描中强调“非理性与偶然性”、色彩教学中拓展工具与载体,李教授生动阐释了如何打破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他特别强调“共情力”是美育课堂的灵魂,并通过生活化场景,说明共情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温度与人生态度。

整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教学实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美育创新的思路与方向,激励大家在美育之路中做点亮心灵的点灯人。

王柴慧表示,未来,工作室将继续秉持“携手共研·赋能启航”的宗旨,搭建教师成长阶梯,构建美育研究高地,为推动东莞高中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扎实落地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字:刘召 张朝霞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