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岭山的林梢,我攥着研学手册,独自踏上了“重走东纵路”的旅程。一天时间虽短,却让我对“红色基因”有了最真切的触摸。
走进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展厅里的文物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历史。那台锈迹斑斑的印刷机最让我震撼——讲解员说,当年战士们为了运送它,把近千公斤的机器拆成零件,用扁担挑着翻山越岭,在山洞里坚持印刷《前进报》。玻璃柜里,陈础烈士的红绸旗袍静静陈列,针脚细密处藏着她传递情报的秘密;还有那把微型算盘,算珠被棉絮裹着以防声响,是敌后工作者的“无声武器”。我站在展柜前久久凝视,仿佛看到了战火中那些坚守的身影。
午后,我来到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青石板路两旁的土坯房还原着当年的场景:《大家团结》报社的印刷机还摆在原位,伪装成小商店的交通站柜台后,仿佛还能看到联络员警惕的眼神。在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墙上的作战地图依稀可辨,墙角的草鞋整齐码放,鞋底的磨损诉说着行军的艰辛。一位当地老人路过,指着院子里的竹笼磨告诉我:“当年村民就是在这里悄悄为战士们磨粮食,军民一条心啊。”这句话让我忽然明白,东江纵队的胜利,是和百姓紧紧连在一起的。
离馆前,我在国防教育公园看到了退役的高射炮,转头望见不远处的广场上,孩子们在追逐嬉戏,老人们在树下聊天。这和平的画面与展厅里的战火痕迹重叠,我瞬间读懂了战士们“为后辈安稳日子而战”的誓言。夕阳下,纪念馆的红旗格外鲜艳,我在留言本上写下:“一日追寻,一生铭记。”
踏上归途时,手机里弹出东莞最新的制造业产值新闻。从当年的抗日根据地到如今的“世界工厂”,这座城市的变迁,正是对东纵精神最好的传承。我知道,这次研学不是终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更要带着这份红色信仰,努力学习,用青春扛起属于我们的责任。
作者:东莞市竹溪中学 初二 11班 冯乐杨;指导老师:张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