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东纵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深情对话。地图上蜿蜒伸展的足迹,那一个个铿锵有力的脚印,蕴含着伟大的力量,如潺潺溪流,在时代的召唤下,悄然融入人们的精神沃野。追寻东纵,不只是回望历史的荣光,更是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汲取前行的力量。
东纵,宛如一部镌刻在广东大地上的壮丽史诗。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们完成了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二战的烽火硝烟中,东纵恰似一颗耀眼的北极星,在黑暗中散发出璀璨的光芒。1940年,东纵于东莞大岭山创立根据地,这一根据地成为了东莞乃至广东地区抗战的重要支撑点,为抗战事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壁垒。
东纵的足迹,铭刻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1941年,香港沦陷,大批名人志士被困其中。一场关于文明的破坏与守护、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的斗争就此拉开帷幕。东纵战士们毫不畏惧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线,成功营救了何香凝、茅盾、柳亚子等数百名文化人士,并将他们安全转移至大后方。与其说这是一场军事行动,不如说是一次对文化命脉的保护、对精神火炬的传承。这次营救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不畏艰难的品质,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更凸显了东纵战士目光长远、精神崇高的特质。他们以铁骨与热血护卫着文化的火种,让其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茅盾先生将此次营救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这是对东纵将士们的高度赞许与肯定。
东纵精神,如春风化雨,遍布于每一个角落。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依靠人民的保护与敌人展开顽强斗争。在敌后,他们捣毁敌人据点,保卫人民安全。不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东纵将士们送粮送衣,军民之间形成了鱼水般的深情厚谊,这成为了抗战史上一段生动而感人的佳话。
追寻与传承,足迹与精神,这是一个转变与升华的过程。东纵精神并非单调的回响,它不应只停留在典籍的字里行间,不应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之中。它要紧随时代潮流,与人工智能、网络等新型技术相结合,让历史文字变得生动、易懂,走进年轻人的视野。让他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以史明理,学习东纵那不朽的精神。以媒体为桥梁,让每个人铭记那段烽火岁月。2025年8月22日,美国飞虎队队员克尔的后代与东纵司令员曾生的后代在东纵纪念馆内合影留念。两人跨越时空展开对话,回忆先辈们的英勇事迹:1944年,克尔的飞机被击落,他跳伞后掉落在密林之中,幸运地被东纵队员所救。随后,在东纵队员与民众的合作下,突破重重封锁,最终将克尔平安送回了基地。这是中国民众与东纵的一次壮举,是东纵与盟军合作的生动缩影。跨越半世纪的山海情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敬重。
追寻与传承的最终意义,在于延续东纵精神的火炬,让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东纵历史,不仅仅是博物馆中陈列的一件件冰冷物件,更是当代人自我反省与激励前行的镜子。东纵的足迹与精神告诉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是由无数先烈牺牲生命、拼搏奋斗换来的。年轻一代需要储备更多知识,努力奋斗,用坚定的脚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东纵精神将永远闪耀,代代传承,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作者: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初一 3班 詹丰睿;指导老师:叶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