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们在赛场上为了让‘木牛流马’动起来,那股子专注又兴奋的劲儿,就知道这比赛办得值!”10月20日,2025年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在东莞市南城第一初级中学顺利举办。
本次赛事以“木牛流马”为核心主题,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吸引全市105所学校221支队伍、442名学生同台竞技,不仅展现了东莞青少年扎实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更为第十三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文博杯”选拔了优秀后备力量。
作为“文博杯”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选拔赛的市级基层赛事,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是东莞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的有力探索。本次赛事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东莞市教育局指导,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中心主办,南城第一初级中学承办。

赛事分级设障,考验综合科技素养
比赛现场,不同学段的参赛区域里,选手们或专注切割木材,或仔细调试电机,或小心打孔,或专注装小轴,到处是忙碌又充满活力的景象。本次比赛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设置差异化竞赛项目,各有侧重且层层递进。
小学组是“风驰电掣——木牛流马电力赛”。组委会统一提供TT直流减速双轴电机、电池盒等核心动力部件,选手需自备木质或竹质主体材料,在90分钟内完成模型设计、拼装与调试。没有图纸,没有安装说明,选手们要先在脑海里构思“木牛流马”的大致模样,接着用锯子、砂纸等工具对木材进行加工,做出“身体”“四肢”等部件,再将电机等动力部件小心安装上去,不断调整位置和角度。比赛以模型行走距离和速度为评分核心,重点考验选手的动手能力与结构搭建与调试逻辑。
莞城建设小学六年级参赛选手刘奕希、庾嘉誉最终让作品“摇摇晃晃却稳稳走到100分”。两位选手分享道,她们刚开始装好的木牛流马模型不够精细,出现严重的倾斜问题。作品大概率走不了多远就会“出线”败下阵来。但她们没有放弃,把电池安装到其中一侧的腿上,通过调整电池配重,解决了模型倾斜问题,最终“摇摇晃晃险胜”。

初中组是“大步流星——木牛流马逆风赛”。选手需利用组委会统一提供的1800W-2200W电吹风作为动力源,驱动模型在非直线赛道上逆风前行。南城第一初级中学包揽初中组冠、亚、季军。该校选手卢煦云、刘骏安、刘朝文、吴潼、吴俊逸、侯钰轩透露,“因为检测时模型不是走直线,而要求走一个G字形,弯多需注重模型的重心要稳,而不盲目追求速度”,他们凭借“化曲为直跑法”“缩短腿长,降低重心”“在尾部加装挡风板修正方向”等创新策略,最终实现模型稳定行进。
高中组是“日行千里——木牛流马负重赛”。挑战难度再升级,要求模型在承载砝码的前提下完成赛道任务。虎门外语学校的参赛队伍凭借对杠杆原理的精准运用与结构优化,承重900克,斩获高中组冠军和亚军,其模型就像机器狗一样,在负重状态下仍保持出色的行进效率,展现了高中生对力学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深度结合能力。

赛事副总裁判长彭云指出,赛事核心难点在于“动态平衡调控”与“性能最优解探索”,“四足行走的模型在行进中重心不断变化,稍有不慎就可能倾倒;而若想在100分基础上比拼速度,需加长‘腿长’,却又要平衡电机动力与阻力等矛盾,这对选手的科学思维与临场调整能力是极大考验。”

坚持“低成本、高趣味、广普及”原则
据悉,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依照省赛标准,每三年更新一次核心项目,始终坚持“低成本、高趣味、广普及”原则。像往年还开展过纸火箭、A4纸承重等项目,和今年的“木牛流马”项目一样,材料也都很常见,雪糕棒、木板、竹竿等都能派上用场。去年,东莞市推送的参赛队伍在省赛“文博杯”中斩获冠军,此次赛事不仅是对过往成果的检验,更是为省赛储备人才的关键环节。

“木牛流马”本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如今让青少年以此为主题开展科技实践,既是对历史智慧的致敬与传承,也寓意着在科技新时代,青少年能接续创新精神,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科技成果。
作为东莞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实践,赛事不仅为青少年搭建了“学以致用、以赛促学”的平台,更激发了全市青少年探索科学、创新创造的热情,为推动区域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