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片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瞭望台上,我俯瞰着珠江城的万家灯火。这片曾被战火灼伤的土地,如今正被璀璨的灯火温柔覆盖。每一盏灯都是一个故事。而八十年前,这里的灯光要微弱得多。
那是一个个不眠之夜。在微弱的烛光下,东江纵队的指挥员们面容憔悴地研究地图,彩色箭头在昏黄光晕中交错;交通员借着月光穿越封锁线,怀中揣着密信;卫生员在临时搭起的草棚里,就着灯火为伤员清洗伤口。这些星星点点的光,汇聚成那个年代最坚定的抵抗之火。
我曾在纪念馆见过一张特殊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交通站、情报点、医疗所。讲解员说,这是当时的地下交通网,连接着香港、惠州、东莞等地。44年初春,茅盾、邹韬奋等文化名人正是通过这条生命线被安全转移。护送他们的战士阿炳,年仅十九岁,在最后一次任务中为引开敌人而牺牲。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春天,却让无数文化的火种得以存续。
在根据地的医务所旧址,我听到另一个故事。女卫生员林洁用唯一的一支盘尼西林救了一名小战士,自己却因伤口感染去世。她在日记中写道:“若能以我一人之命,换得千百战士康健,死得其所。”这支珍贵的盘尼西林,是从敌占区辗转送来的。这就是东纵精神——将士与百姓,用生命守护生命。
夜幕降临,我漫步在改造后的百花洞村。这里是著名的百花洞战斗发生地,如今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广场上,老人们在下棋,孩子们在嬉戏,他们的笑脸在灯光下格外动人。村委会主任告诉我,村里正在筹建红色记忆馆,“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回程路上,我频频回望。山间的旧址静默在月光里,山下的新城区闪耀在灯火中。这一旧一新,仿佛时代的两个断面,却又如此和谐地共存。东纵路上的灯火,从当年的星星之火到今日的万家灯火,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坚守与希望。
这片土地记得每一个为它付出的人,无论是沿江奋战的将士,还是默默支援的群众。
作者:东莞市南城阳光中心小学 六年级 9班 黄蕾;指导老师:凌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