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南城阳光中心小学 胡凯嘉《大岭山土墙上的时光印记》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20 21:40:12

指尖抚过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斑驳的土墙时,一枚嵌入砖缝的弹孔忽然攫住了我的目光。它比历史书里的黑白照片更有力量,边缘凝结着八十多年前的硝烟,将“东江纵队”四个字从历史名词,变成了可触摸的滚烫记忆。

蹲下身仔细端详,弹孔周围的砖块还留着焦黑的印记,蜿蜒的裂痕如同时光没能磨平的伤痕。我忍不住想象,八十多年前的某个清晨,这里或许曾响起过密集的枪声,东江纵队的队员们就是靠着这面土墙作掩护,与装备精良的敌人殊死对抗。他们中,会不会也有和我一样年纪的少年?或许昨天还在田间放牛,今天就扛起了步枪,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重任。

跟着研学队伍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只见展柜里那把缺了口的柴刀,刀身布满岁月的痕迹,刀刃残缺不全,瞬间和墙上的弹孔产生了强烈的联系。展板上的文字说,当年队员们就是用这样的柴刀,在荒山里开辟出一条条秘密交通线,把药品、情报藏在柴捆里,冒着生命危险送往前线。很难想象,就是这样朴素的工具,曾在枪林弹雨中传递过无数希望。

解说员带我们走到纪念馆的“情景复原区”时,角落里一个简陋的“油印机”让我停下了脚步。那是个用木板和铁皮拼凑的装置,墨盘里还残留着深色的印油痕迹,旁边堆着一叠泛黄的传单,上面印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字样。解说员说,当年东江纵队没有正规的印刷设备,队员们就用这样的油印机,在山洞里、草棚中,连夜赶印抗日传单和情报简报,再通过交通员送到各村各户。我试着模仿展牌上的照片,伸手按住油印机的木柄往下压,粗糙的木纹硌得手心发疼,这短暂的触感却让我深切懂得了队员们日复一日的坚守,这份明知艰难却依然坚持的执着,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动人。

返程时,夕阳把东莞CBD的高楼染成了金色,与记忆里根据地的烽火渐渐重叠。我又想起那枚土墙弹孔,它不再只是历史的痕迹,更像是一盏明灯,照见了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重走东纵路,不是为了复刻过去的苦难,而是要从弹孔的裂痕里、从柴刀的豁口中,接过那份“勇担使命”的火种。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在生活里乐于助人,用我们的方式守护这片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土地。

 

作者:东莞市南城阳光中心小学 六年级 9班 胡凯嘉;指导老师:肖威、凌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