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广深港珠澳五大机场之间的东莞市,目前没有飞机场。作为东莞唯一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地铁)、客运港口于一体的交通枢纽的虎门,在近百年前,却曾有一座飞机场。
▲厚街《白濠村志》中描绘的白沙机场位置
这座机场在抗战中遭日军炸毁,在20世纪60年代一度修复,用于起降农用飞机,为东莞防治森林虫害立下功劳。
今天,查看历史记忆和一些遗留下来的痕迹,让我们探寻消失已久的白沙机场。
据史料记载,1929年,军阀陈济棠成为广东统治者,为扩充军备、巩固地方势力,他下令在虎门要塞附近修建军用机场。经勘察,选址白沙村山兜坊东北方向2公里处建军用机场。该地依山濒海,地势险要。莞太公路越境而过,后勤给养易于配备。
该机场位于今虎门白沙、厚街白濠交界处,军方征用两村土地,雇请民工将5个小山包推平后建筑而成,总占地数百亩。1932年,机场投入使用,筑有混凝土飞机跑道1条,长约500米,宽20米,厚0.3米,可起降小型飞机,还有飞机库、兵营,驻扎警卫部队。因机场邻近白沙村,故俗称白沙机场。
▲日方关于进攻虎门要塞的报道(历史资料图)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华东战事激烈。地处华南的广东沿海是重要补给线,大部分进口物资都要经过珠江口进入内地。8月,日军舰队开赴虎门,企图切断珠江口这一补给线。在1937年9月14日的虎门海战中,中国海军军舰、空军战机、虎门炮台联合作战,击退了日军舰队进攻。
此后至1938年10月虎门沦陷,日军飞机持续对虎门进行轰炸,能起降飞机的白沙机场成为日军重点轰炸目标。1937年9月25日,日军飞机4架飞至虎门要塞上空,其中一架向白沙机场投弹一枚,未命中。1937年10月1日,两架日军飞机在白沙投下炸弹,白沙机场被炸严重,数架飞机被炸毁,6人丧生,数十人受伤。1938年2月4日,日机两次向白沙机场投弹共20余枚,一弹命中机场,其余落在附近山脚。
遭遇重创的白沙机场此后废弃,村民在此开荒。
白沙机场再一次被启用,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
据《东莞市志》记载,1965—1967年,东莞县第一次松毛虫大发生期,危害森林面积60万亩。为防治病虫害,东莞县成立除虫指挥部,于1965年5月和7月、1966年5月、1967年5月,先后4次用飞机喷洒农药。其中,第一次在惠阳平潭机场起飞,后三次专门修整了荒废多年的虎门白沙机场使用。
民航广州管理局调来了一架安-2型农用飞机,从白沙机场起飞,从空中向出现虫灾的森林喷洒农药。飞机除虫行动共耗资20多万元,作业600多架次,防治面积37万多亩。虫口死亡率在90%以上,使松林恢复了生机。1967年还用飞机喷洒苏云金杆菌、青虫菌作生物防治试验,用黑光灯诱杀成虫,配合防治。
据《广东省志·民航志》记载,20世纪60年代修复后的白沙机场位于东莞县城南面21公里处;方位坐标为东经113°49′40″,北纬22°53′。跑道长550米,宽55米,压实土质道面;跑道两端安全道各长50米,宽25米。停机坪面积600平方米(长30米,宽20米),水泥混凝土坪面。机场可供最大起飞全重6吨以下的飞机起降。
荒废近30年的白沙机场在防治森林虫害行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后,白沙机场功成身退。后来,白沙村将机场改作青年农场。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场解散,机场跑道撬毁,开垦为农田。至《广东省志·民航志》截稿的1987年,白沙机场已荒废多年未用。
改革开放后,虎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白沙机场旧址如今已成工业区和高铁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深高速公路、环莞快速路和广深港高铁相继从白沙机场旧址穿过。现在,除了少数地块为农田外,机场旧址多数已成为工业区,机场南部建设了虎门高铁站。
▲如今的虎门白沙社区,还有不少“机场”的记忆
白沙机场曾在虎门高铁站附近留下几个地名,沿用多年。不过,近年来,广深高速东侧的“机场路”改名为森园路,虎门高铁站北侧的“机场一路”改名为站北一路,“机场二路”改名为站北二路,昔日的白沙机场已经难觅旧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