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消费升级趋势的深化,人工智能终端产业与新型融合消费业态的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标志着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也提到:“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因此,打造人工智能消费终端创新应用集聚区对于实现人工智能消费终端产业的集聚发展和创新突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打造人工智能消费终端创新应用集聚区的重要意义
(一)打造人工智能消费终端创新应用集聚区的重要性
打造人工智能消费终端创新应用集聚区有助于激发消费需求,拓展应用场景。通过打造集聚区能够催生AI穿戴智能设备、AI教育、AI潮玩、AI机器人等新兴消费终端产品和服务,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推出将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或通过原有产品更新换代推动购买力释放。另一方面,打造人工智能消费终端创新应用集聚区有助于东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终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通过打造集聚区能够集聚人工智能终端相关企业,形成包括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同时也能吸引更多投资、人才和技术资源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东莞打造人工智能消费终端创新应用集聚区的紧迫性
首先,东莞打造人工智能消费终端创新应用集聚区是顺应消费终端智能化浪潮,抢占技术应用与市场先机的战略选择。当前,人工智能正重塑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领域,消费终端智能化需求爆发式增长,而全球智能终端市场竞争激烈,东莞急需打造人工智能消费终端创新应用集聚区,通过集聚区整合创新资源,加速技术商业化应用,抢占消费终端细分赛道的领先地位。其次,当前区域竞争激烈,政策与资源争夺加剧,东莞需要打造人工智能消费终端创新应用集聚区缩小城市间的差距。深圳、苏州等地率先对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进行布局,如苏州2024年印发《苏州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应用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并提出预计到2027年,全年实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深圳2025年3月印发《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并提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的目标。东莞与深圳、苏州存在明显差距,而打造集聚区是缩小差距、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最后,应对产业升级挑战,迫切需要补强产业链短板、吸引人才与创新资源集聚。虽然东莞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具有一定规模,但仍然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及核心电子元器件、基带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依赖国外供给等问题,同时受到广州、深圳“虹吸效应”影响,核心技术创新人才不足。打造集聚区有助于完善产业全链条生态,并吸引创新人才与资源的汇聚。
二、东莞市打造人工智能终端创新应用集聚区的路径思考
(一)开放应用场景,强化场景驱动
首先,应明确场景开放重点领域。提升传统领域场景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消费场景融合。鼓励传统商业、文旅、教育等消费场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如在商场、超市等商业场所,推广智能购物助手、智能导购机器人、无人零售等应用,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在旅游景区、酒店等文旅场所,部署智能导游设备、智能安防系统、智能预订系统等,提高文旅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在中小学、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推广AI辅助学习、智能教育终端等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其次,推进新兴领域业态培育。创新智能网联车、智能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场景培育,打造车路协同特色示范场景,加速工业、家庭、特种机器人推广,支持教学辅助、运动康复等脑机设备应用。
(二)营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
首先,加强基础研究与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东莞应依托龙头企业、大科学装置以及高校的优势,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攻克芯片设计、操作系统、自主可控技术等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前沿技术的突破。其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以集聚区为核心,构建上游重点发展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中游支持人工智能算法研发、软件开发企业,下游培育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和应用服务企业的人工智能消费终端产业链,通过定期举办产业链对接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确保创新成果能够迅速实现商业化。
(三)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引育
首先,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建议整合本地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与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如深化与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建智能终端产业学院,开发“AI+制造”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托职业院校建设智能终端实训基地,推行“订单班+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重点培育边缘计算终端开发等方向的高技能人才。其次,优化全周期人才服务生态。一方面,深入分析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链各环节的人才需求,绘制详细的引才图谱,明确急需紧缺人才的岗位和技能要求,制定针对性的引才策略,并建立人才需求动态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人工智能领域紧缺人才目录。另一方面,建立覆盖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导师制等,满足人才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涵盖生活、工作、职业发展等全方位的服务,同时,简化人才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推广数字化服务工具,实现人才政策的无感智办。最后,开展国际人才交流计划。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国际人才的双向流动。
(作者分别系东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讲师、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讲师、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人才一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