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艺韵莞邑绽芳华 百千万工程耀民间——东莞市第三届民间工艺精品展”开幕式暨颁奖典礼在东莞市联文艺空间举行。此次活动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市文联)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简称:市民协)承办,旨在为民间工艺家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激发民间工艺创作活力,展示民间工艺成果,以文化力量赋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公布了本届精品展的获奖名单并举行颁奖仪式。市民协横沥分会等单位被评为“优秀组织奖”,瓷板画《千里江山图》等5件作品获得金奖,雕塑《张纯如》等10件作品获得银奖,剪纸《神兵神勇赛神通》等25件作品获得铜奖,版画《古风绮梦》等38件作品获得优秀奖。
近两百件匠心之作,共绘工艺传承新篇章
民间工艺源于生产与生活实践,不仅是民间技能的体现,更承载着地域特色和历史厚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民间工艺承载着千百年来的莞邑情怀,其文化源远流长,且对外来文化吸收转化,呈现了海纳百川的多元化艺术特征,多维度融合实现了传承创新。
本次展览广泛征集并精选近两百件(套)作品,涵盖剪纸、编织、陶艺、雕塑、扎染、刺绣等十余个门类。步入展厅,犹如走进一座流动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每一件作品都在静默中传递着技艺的传承与时代的创新。从精巧的麒麟扎作到传神的微雕,从绚烂的龙舟彩绘到古朴的陶艺,无不凝聚着匠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当代审美的探索。
市民协主席阎江在现场介绍了东莞民间工艺的代际传承脉络。他指出,以黄耀林、梁锦泉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匠人,一生坚守,奠定了技艺的根基;以陈慧瑜、王子寿等为代表的新锐力量,勇于跨界,为传统注入新生活力;而以徐贫生、万贡学等为代表的中坚一代,则承前启后,推动工艺在创新中持续发展。三代匠人接力前行,共同编织出东莞民间工艺生机勃勃的时代图景。
近年来,市文联与市民协持续推动民间文艺人才发展。随着文艺职称评审落地与“文艺两新”驻创室设立,民间工艺从“深闺”走向大众,从“手艺”迈向“产业”,发展路径不断拓宽。阎江呼吁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以本次展览为契机,让更多人看见、理解并爱上指尖上的莞邑瑰宝。期待更多年轻的手与心加入这场传承与创新的接力,让古老技艺真正“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精湛技艺展现民间艺术温度与高度
展览上,巨大的木屐、精美的红色窗花、构图恢弘的叙事长卷引来观众阵阵赞叹;古朴或现代的刺绣、扎染、陶瓷等作品引人驻足细品;还有精巧的花灯、麒麟头、龙舟模型等,不仅展现出手工艺的精湛,更承载着匠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敬畏与再创造。
市民协理事段丽红从事剪纸创作近二十年,她表示,市文联与民协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宝贵的展示平台,能让作品被更多人看见,是每一位匠人的荣幸。她感谢文联与民协的支持,让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市民协会员“95后”青年梁家聪于2023年回到家乡石龙,接手父亲的木屐事业。在他的参与下,这项传统非遗正焕发全新活力。本次展览中,他带来了与父亲共同创作的巨型漆花木屐。梁家聪表示,正是市文联对青年人才的持续关注与支持,让他坚定信念,接过父辈技艺并勇敢创新。
如梁家聪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投身民间工艺事业。他们以热爱为基,以技艺为媒,传承经典,开拓未来,展现出东莞民间文艺的深厚潜力与广阔前景。
本次展览既是对东莞民间工艺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响应“百千万工程”、以文化赋能区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展览期间还将组织艺术导赏、美育课堂等系列活动,通过专家讲解与互动体验,拉近公众与民间艺术的距离,提升市民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
本届展览生动呈现了莞邑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匠人精神。相信在老中青三代的共同努力下,东莞民间工艺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为城市文化繁荣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