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承压前行,东莞镇域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逆势上扬。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堂镇潢涌村集体总资产100.36亿元,成为继凤岗镇雁田村之后东莞第二个“百亿村”。长安镇跻身“千亿镇”后,松山湖园区亦以科创驱动实现千亿级发展。
如今,东莞34个镇街(园区)、613个村(社区)构成的发展矩阵中,有28个省典型镇、234个省典型村(社区)引领示范,28个镇全部入选全国千强镇前300强;400个村(社区)集体资产达1亿元至10亿元,50个村(社区)集体资产为10亿元至50亿元。“以点带面、梯次发展、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背后,既为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更是东莞实体经济底色与制度创新活力的深度融合。
典型引领:镇村经济的标杆突围之路
长安镇的千亿级跨越,是东莞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解。
作为东莞经济大镇、工业重镇,长安镇2024年GDP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市首个、全省第三个、全国第六个“千亿镇”,如今正站在新起点谋划更高质量发展。
目前,长安镇拥有16.9万家市场主体、4.4万家工业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达1124家,更有OPPO、vivo两家近千亿级龙头企业,丰厚的产业土壤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个仅占东莞3.3%土地、承载10%人口的镇街,创造了全市8%的生产总值、10%的经营主体、10%的工业总产值以及20%的进出口总额。
长安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林云辉表示,长安镇跻身“千亿镇”的核心密码在于坚守制造业当家,打造了“千亿级电子信息+五百亿级五金模具+三个百亿级新兴产业”的集群格局——OPPO、vivo两大巨头扎根于此,带动10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226家规上电子信息企业撑起全球智能手机生产基地的地位;1600余家五金模具企业形成年交易额超160亿元的产业生态,“世界模具看中国,中国模具看长安”的行业共识愈发坚实。
松山湖园区则以“科技蓝+生态绿”的独特路径,诠释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效能。作为“百千万工程”科创标杆,松山湖科学城将创新基因植入发展肌理,集聚高端科创资源与新兴产业,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悠兰里文化艺术街区、科学公园等载体的打造,更实现了科创与宜居的深度融合,让园区成为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为千亿级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村级经济体的突破同样亮眼。潢涌村这个“中国造纸名村”,以“四轮驱动”策略破解传统产业转型难题:通过拆旧建新、技术迭代推动造纸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同时建成智造产业园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截至2025年9月底,潢涌村集体总资产100.36亿元,正式跨进“百亿村”队列。今年1-9月,潢涌村实现1.65亿元营业收入、9325万元经营纯收入,村民人均分红达1.7万元。而东莞首个“百亿村”雁田村更显实力,2024年底村组两级总资产达108.66亿元,村民人均分红高达4.7万元,其党建引领下的物业型、投资型、智造型、服务型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成为农村集体经济转型的范本。
制度筑基:激活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东莞镇村经济的韧性,源于“百千万工程”推动下的制度创新与要素盘活。
在社会投资领域,东莞持续深化改革,打造投资项目审批领域的“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链条机制。聚焦“一站式”服务和管理,将社会投资项目全过程涉及的政务服务事项和政府内部事项全面纳入“一件事”,具象化为“一张图”,实现项目“申报、审批、监管、服务”全链条提质增效,形成社会投资领域“标准批、方便报、简单用、全流程、帮到底”的工作格局。东莞积极推动村组集体经济多元化,改变单一“收租”模式,指导村组开展光伏发电、物业服务、停车管理等多元化经营,推动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
政策精准滴灌为镇村发展减负增效。东莞借力省财政“百千万工程”专项资金红利,推动资金“补改投”改革扩面,将73亿元资金投向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东莞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缪定中表示,针对村级发展差异,东莞既重点扶持潢涌村等潜力村冲刺“百亿元村”目标,又全力推动“零分红”村清零,2025年更立下村组集体净资产突破3000亿元、股东人均分红超万元的目标。2024年数据显示,全市村组集体总资产已达2870.9亿元,同比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为发展保驾护航。雁田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优化土地存量、建设产业平台,潢涌村通过完善集体资产管理机制确保成果共享,长安镇则以“12359”工作格局统筹北部总部经济与南部智能制造发展。这些实践印证了东莞“党建引领+专业治理”的基层模式——村(社区)“两委”牵头抓总,市场化专业团队参与运营,既保障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又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村民。
全域协同: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富图景
“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正在打破东莞镇村发展的行政壁垒,形成全域协同的发展生态。
长安镇在产业升级的同时,以小城市标准推进城乡建设,改造锦厦步行街为示范主街,建成碧荷园等一批绿美小公园,新增公办学位3000余个,升级“一公立五民办”医疗体系,承办“厂BA”等文体活动5800场次,170万人次参与其中,实现了产业强镇与民生提质的同步推进。
村级发展与城镇配套的衔接更趋紧密。潢涌村用集体资产收益建设农民公寓、现代化学校和文体中心,雁田村通过环境优化发展服务型经济,450个中等规模集体经济村则依托城镇产业辐射,发展配套加工、仓储物流等业态,形成“镇域龙头带动、村级配套跟进”的产业生态。这种“镇村联动”模式,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让农村共享城镇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产业迭代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彰显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潢涌村在造纸产业升级中严控环保标准,松山湖园区坚守8平方公里淡水湖生态底线,长安镇将绿美生态建设融入圩镇改造,实现了“经济增量”与“生态增值”的双赢。这种发展理念,让东莞镇村经济不仅有“速度与规模”,更有“质量与温度”。
从“世界工厂”到“智造名城”,从村级集体经济到镇域经济集群,东莞在“百千万工程”赋能下,走出了一条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制度创新为支撑、以城乡融合为路径的发展道路。千亿镇的产业引领与百亿村的民生样本交相辉映,450个中等集体经济村构成的坚实底座稳步崛起,印证了在正确政策指引下,县域镇村完全能依托自身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承压的当下,东莞镇村经济的活力与韧性,正是其奋勇前行、勇挑大梁的核心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