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新语|胡磊:关于东莞文学的一些感想
东莞+ 2025-10-16 20:09:05

东莞的文学发展始终与东莞这座城市变迁同频共振。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奋斗过,东莞是中国打工文学的重要策源地和萌芽地,是国内打工文学的重镇,目前国内主要的代表性打工作家王十月、郑小琼、塞壬等都是从东莞走出去的,可以说打工文学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留下了珍贵的情感档案和历史记忆。同时,在东莞具有现象级传播影响力的写作群落不断增多,在国内文学界形成了广为关注的“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长安文学现象”“桥头文学模式”等文学效应。

今年以来,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东莞文学现象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实践样本,《文艺报》、中宣部文艺局、《人民日报》、中国作协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媒体先后来东莞调研,“东莞文学现象”成为与宁夏“西海固文学现象”、湖南益阳“清溪文学村庄现象”并列的全国三大文学现象,标志着东莞文学从底层写作打工文学草根叙事,升华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人民日报》总结指出:“新大众文艺‘潮涌’东莞,不仅是文艺服务与文艺创造的现实样本,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解题思路。”《文艺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也指出,东莞文学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文化样本。

中国作协张宏森主席来东莞专题调研指出,东莞实现了城市与文学的双向赋能、双向奔赴,并强调:从东莞现有的文学实践和案例出发,力求探索和总结提升出覆盖广东、辐射全国的常态化固化的经验模式。7月13日至26日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在北京举办,36名来自东莞的素人作家参与此次研修。“烧烤诗人”温雄珍和“清洁女工作家”王瑛的创作项目分别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东莞素人写作成为新时代中国推动文艺大众化的典型。

东莞城乡叙事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验的现场,因而对它的文学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社会学和文学史的意义,这也是东莞文学的一个天然优势。这里谈几点感想:

一是去精英化。让所有沉默的写作被看见、被听见、被待见。以前所有的资源投向精英写作,那是一种博弈和冒险。新大众化的创作主体是全民化,以前不写作的人参与了写作,从代言到自我发言。他们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新大众文艺与素人写作非常符合东莞城市气质。根据我的接触了解,素人写作者的知识面、阅读量和见识、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超出我们的想象。素人写作进一步突破传统文学的题材边界,将工厂流水线、市井摊贩、家政服务等曾被忽视的日常经验纳入文学视野。素人写作是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档案,记录了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微观史。如石材厂工人曾为民的“石头诗”以工业意象重构诗意,这种来自底层的审美视角,既丰富了文学表达的维度,也挑战了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边缘不是浅层,底层是深层,草根也是个圈层。现在流行跨界写作,比如郭德纲出版长篇小说,邓紫棋出版科幻小说,韩红出版诗集等。

二是去个案化。构建文学生态,形成文学现象,推动“从现象到品牌”的升级。我们一直在全国的坐标体系中找寻东莞最大的价值亮点,找到东莞自身的文化位置。在东莞这座城市,就有业余作者乞丐变成一级作家的例子,这座城市的素人写作者创造了很多文学传奇。发轫于东莞的打工文学是新大众文艺的先声,是新大众文艺早期发展的一种雏形。东莞将素人写作视为“打工文学”的转型成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文学代际传承接力,名家带动“文学接力”,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滚雪球式”的文学生态链,形成了从输血走向自我造血的文学生态林。

三是去地域化。以前老是强调文艺表达的地域性,无异于桌子下面放风筝,螺蛳壳里做道场,做不出盛大的气场来。谢有顺说文艺要去辽阔处,去天边。鲁迅思想中一个核心观点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对抗社会冷漠语境下,人文关怀愈加宝贵。一个作家你老是写你自己,老是写你身边的地域,与远方的人们不相关,那谁去看你的作品,没有读者的共情共鸣的互动,你的作品能影响谁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东莞素人写作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微观镜像,既反映了制造业城市的生存状态,也展现了非职业化写作群体通过文化表达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其价值不在于文学技巧,而在于真诚的“真实的力量”,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发声渠道。东莞素人写作不仅是文学现象,更是社会转型变迁的缩影。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言,这种写作“在AI时代证明了人类情感的不可替代性”,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精神世界的独特窗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样本,既记录了城市发展,也彰显了普通人的精神丰盈。这一现象不仅为东莞注入了文化温度,也为全国基层文学创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东莞的素人写作不仅是文学实践和现象,是一场关于人的发现与尊严的时代叙事,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创作自由有保障、作品价值有认可、精神成长有空间”的写作生态链,将素人写作从个体行为升华为城市文化现象,形成“人人可创作、作品有出口、城市有温度”的良好人文生态,真正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文本见证,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鲜活记录。

因此,我们将继续倡导时代和人民紧密相连、共命运的大文学观,树立大湾区文学港意识,深度推进新大众文艺“东莞现象”课题式研究,挖掘、阐释打工文学、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深刻独特价值,通过继续做好鲁迅文学院东莞特殊学堂的培训学习,大力培育推介新大众文艺作品,打造全方位、矩阵式的“新大众文艺”传播平台等系列举措,推动东莞从新大众文艺的样本跃迁成新大众文艺的高地。

(本文作者系东莞市作协主席)

文字:胡磊 编辑:沈汉炎 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