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颜旭谦《以青春铸剑,承东纵薪火》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6 10:19:33
回望烽火岁月,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东江纵队于绝境中诞生,在血火洗礼中成长。他们以血肉之躯铸丰碑,用卓绝奋斗为抗战胜利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支由党员、进步青年与华侨组成的武装,自诞生便直面艰辛:缺衣少粮、装备简陋,却顶着日伪双面夹击,在山区辗转游击。1941年香港沦陷,东江纵队毅然进军,冲破重重封锁,成功营救茅盾、邹韬奋等数百名文化界人士与国际友人——这场“省港大营救”震动海内外,为反法西斯战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们以简陋武器殊死搏杀,打破“扫荡”、解放多地,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撑起华南抗战的一片天。
如今,我们不必再直面枪林弹雨,战场换成了一方书桌。东纵战士对抗的是敌人的铁壁合围,而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的迷雾、思维的惰性。他们“野菜充饥志越坚”,在饥寒中坚守;反观我的学习,何尝不是一场需耐力的“游击战”?英语单词如“暗堡”林立,数学公式似“迷宫”迂回,考试失利的挫败感堪比“饥寒交迫”。曾有过畏难,但想起东纵在绝境中追真理的模样,我便羞愧——身处优渥环境,怎可为梦想退缩?于是将难点视作“碉堡”,不破不休;把挫折当作磨砺,在超越中体会生命的价值。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东纵的英雄史诗已刻入南粤丰碑,而我们的“长征”,正铺展在求学与报国的征途上。感悟东纵精神,当以笔为剑、以梦为马,将个人奋斗汇入民族洪流,在复兴中国的壮阔征程中,写就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初二 1班 颜旭谦;指导老师:向艳群
